资源简介 海林林业一中 必修一第三单元导学案 命题人:杜广平 时间:11、21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2、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学习重点: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前预习: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含精包括那些要素?2、阅读教材P66页的材料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完成教材P67页的活动内容。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4、列举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1)古生代末期;(2)中生代末期。5、阅读课本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讨论中生代恐龙的灭绝原因。 环境的变迁6、人类活动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7、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那些影响?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导致全球变暖。(1)有利的影响: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2)不利的影响: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能够促进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的是A.无机物 B.人类活动 C.绿色植物 ( http: / / www. / " \l "aa#aa ) D.动物2.出现人类的地质年代是A.新生代 ( http: / / www. / " \l "aa#aa )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3.恐龙灭绝于A.新生代 B.中生代 ( http: / / www. / " \l "aa#aa ) C.古生代 D.元古代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B.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 http: / / www. / " \l "aa#aa )C.人类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D.产业革命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大于产业革命前5.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排水不合理,会导致农田A.遭受水蚀 B.沙漠化 C.盐渍化 ( http: / / www. / " \l "aa#aa ) D.受到污染6.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孕育于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海洋7.地球上的人类形成于A.古生代 B.中生代 C.第三纪 D.第四纪8.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是A.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 B.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9.气候研究表明,近若干年来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①太阳辐射呈愈来愈强的趋势②全球人口日益增多,工业和交通日趋发达,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各种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热直接使全球气温升高③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④人类大量砍伐森林⑤各种制冷家电将热量排入大气中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 http: / / www. / " \l "aa#aa ) D.③④⑤PAGE- 1 -海林林业局一中 必修一第三单元导学案 命题人:杜广平 时间:11、273.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班级 姓名教学目标:基本要求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2.了解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及产生的主导因素。3.了解陆地主要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和特征。发展要求 运用自然地理环境分异规律,解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重点、难点:识记: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理解:①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②地球表层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③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课堂导学】 环节一:认识地球表层差异性活动导入【读景观图】不同的植物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说说这些植物分布区各自的地理环境特点?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探究1小组讨论:这四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什么会存在差异?环节二:了解陆地主要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和特征。活动结合教材P83-P85内容自学,思考:地球陆地表层有哪些主要自然带类型?每一类自然带都包含有若干种自然带,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分别是什么?每一类自然带有什么特征 完成下表:主要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的类型 分布 植被 因 ______条件差异分出的种类 特征_____ 自然带 ____和____地区 森林 热带雨林带、 _________带、_________带、_________带、寒带冻原带等草原自然带 ________________的内陆地区 以________为主 热带草原自然带、________自然带荒漠自然带 ________地区 _________植物 ________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归纳总结: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特点 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表现成因3.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 班级 姓名【自主评估】1. 200N穿过的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 热带荒漠带 D. 热带季雨林带2.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A. 气候 B. 地形 C. 水文 D. 植被3.烟台威海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是(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温带荒漠带4.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发育两种自然带(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温带大陆性气候 D. 热带草原气候5.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差异最大的大陆是( )A. 亚欧大陆 B. 非洲大陆 C. 南美大陆 D. 澳大利亚大陆6.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洋流 B. 海陆分布 C. 地形 D. 大气环流7、下图为“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 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__,其中位于 大陆东岸的是_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______气候。(2) 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 同,它们是____和____,它们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3) 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为基础的。(4) 从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为基础的,在_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8、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完成下列问题。(1) 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2) 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带性的产生受______影响较大,同时也是在一定的________基础上进行的。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特征在______地区表现得特别明显。(3) 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C自然带野生动物生态习性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PAGE1海林林业一中 必修一第三单元导学案 命题人:杜广平 时间:11、26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1) 班级 姓名知识摘要:1.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重难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课前预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是 圈、 圈、 圈、 圈、 圈、 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图表探究1:图3-3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图表探究2:图3-4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分组讨论:分析西北内陆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区别巩固练习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 ,B ,C _______。(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 、 、 、 _____(4)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 的变化并导致 的失调。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 _,改善 ,保持 ___ ,促使生态环境的 。(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试分析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1) 班级 姓名教学目标: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其他环境要素土壤对形成的作用;3、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与对环境的影响。重难点:其他环境要素土壤对形成的作用课前预读: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 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 基础和植物 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 关系密切。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 和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 和 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 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 与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 过程、 地貌形态以及 和 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 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四)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 、 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 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 的影响最为突出。图文探究:其他环境要素土壤对形成的作用(明确成土母质与土壤、气候与土壤、生物与土壤、地形与土壤的相互关系)小组讨论:看书内容讨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与对环境的影响巩固练习:根据图中提示,回答下列问题:(1)A、B、C、D分别代表四种植物形态,其中反映骆驼刺特点的是 , 反映荷花特点的是 __ ,反映热带雨林特点的是 ______ 。(2)图中可能分布在中亚地区的植物形态有 _____ 和 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中亚地区气候 ,土壤多呈 ___ 性反应,植物叶子 _ ___ 而根系 ___ 。二、综合题11.(1)水文 气候 植被 (2)画图略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3)水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大气循环(4)全球气候 整个生态系统 局部小气候 水文状况 水土 良性发展(5)陆地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12.(1)D A C (2)B D 干旱 中性到碱 小 发达PAGE- 3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地理(湘教版)3.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rar 高一地理(湘教版)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rar 高一地理(湘教版)3.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