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五章 燃料 章节知识点、考点梳理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五章 燃料 章节知识点、考点梳理 学案

资源简介

第五章 燃 料
5.1
洁净的燃料——氢气
一、物理性质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1\\拓展.tif"
\
MERGEFORMAT
(1)为了快速比较不同气体密度的大小,可利用比较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方法,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若比29大,则密度比空气大;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若比29小,则密度比空气小。依据的原理是相同条件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快速比较氢气和空气密度大小的实验方法:可利用吹肥皂泡或吹氢气球的方法,观察肥皂泡或氢气球的升降情况得出氢气与空气密度的相对大小。
二、化学性质
1.可燃性:2H2+O22H2O
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并有水珠产生。
注意: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2.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可燃性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火焰点燃。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
“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注意: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验纯时发现气体不纯,需要再收集检验时,必须对试管进行处理(用拇指在试管口堵住一会儿或更换试管),以免发生爆炸。
3.氢气的检验: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够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而不纯的氢气在燃烧时会发出尖锐的爆鸣声。
三、氢能源
1.氢能源的优点:
(1)以水为原料,来源广泛;
(2)热值高,放热多;
(3)生成物是水,无污染,是最清洁的燃料;
(4)可以再生。
2.目前氢能源存在的问题:制取成本高、贮存和运输困难。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

第1课时 碳有哪些单质
一、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1.常见的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和C60等。
(1)金刚石(C):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固体,是天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经过加工琢磨,可做装饰品;由于硬度大,可用来制玻璃刀、做磨料及地质勘探的钻头等。
(2)石墨(C):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片状固体,质软而滑腻,能导电、导热、耐高温。可用于制铅笔芯,做高温润滑剂、制电极等。
(3)C60:由分子构成,每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它们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导致它们物理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其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二、无定形碳
由石墨的细小晶体和少量杂质形成,没有固定形状。
常见的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
颜色、状态
制法
用途
木炭
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
木材隔绝空气加强热
燃料、黑火药、制活性炭、冶炼金属
活性炭
灰黑色的多孔颗粒状固体
木炭在高温下用水蒸气处理
净化多种气体和液体、作防毒面具
焦炭
浅灰色、多孔性固体
烟煤隔绝空气加强热
冶炼金属
炭黑
极细的黑色粉末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
墨、油墨、油漆、鞋油、燃料等,作橡胶制品的填料
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第2课时 碳燃烧生成什么
一、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1.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2.在点燃条件下,各种碳单质都会燃烧。
(1)当氧气充足时,碳发生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CO2。
(2)当氧气不足时,碳发生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O22CO。
说明:相同质量的碳完全燃烧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3.在高温下,炽热的碳能使二氧化碳转变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二、煤炉内发生的反应
煤炉内由下至上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下层:碳完全燃烧,放出热量,发生的反应为C+O2CO2;
中层:下层产生的二氧化碳与中层炽热的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2CO;同时,该层的碳由于氧气供应不足,还发生不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CO;
上层:一氧化碳燃烧,产生浅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发生的反应为2CO+O22CO2。
三、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22CO2。
燃烧的现象:①发出浅蓝色火焰;
②放热;③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毒性:一氧化碳有毒,它使人中毒的生理过程是CO跟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很强,使血液失去输氧能力。因此室内使用煤炉烤火取暖或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要保证有良好的通风,确保安全。
4.用途: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故常用作燃料。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第1课时 二氧化碳有何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为1.977
g/L,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溶于水,大约1体积水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在加压降温时,二氧化碳能转变为液体和白色固体——干冰。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1\\x28.tif"
\
MERGEFORMAT
二、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
学生实验活动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1\\x29.tif"
\
MERGEFORMAT
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1\\x30.tif"
\
MERGEFORMAT
塑料瓶变瘪
CO2能溶于水
取适量塑料瓶中溶液于试管中,滴紫色石蕊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1\\x32.tif"
\
MERGEFORMAT
将上述试管加热
溶液受热后,红色变为紫色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1\\x33.tif"
\
MERGEFORMAT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容易发生分解:
H2CO3===H2O+
CO2↑(溶液中的碳酸不存在了,石蕊溶液又恢复到了紫色)。
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四、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比较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①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②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③二氧化碳能和碳单质反应;④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
检验方法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粉末由黑色逐渐变成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主要用途
作燃料、冶炼金属
灭火、制汽水、人工降雨
第2课时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选择
1.发生装置:因反应物为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故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接触制气装置(如图);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1\\KX5-18.tif"
\
MERGEFORMAT
三种装置的优缺点:
A装置简单方便,使用仪器少,但反应前需将固体和液体先后放入试管中,操作要迅速,否则可能收集不到气体;B装置可以随时添加液体;C装置可通过控制分液漏斗内液体的流速达到控制反应速率的目的。
2.收集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一般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而不用排水法。
注意: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以排尽集气瓶中空气,使收集到的气体纯度较高。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操作步骤:
(1)按要求连接好仪器;(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向反应器中装入大理石;
(4)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5)收集气体;
(6)验满。
2.CO2气体的检验和验满
(1)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验满的方法: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木条立即熄灭,则CO2气体已集满。
第3课时 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有何影响
一、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2)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既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升华吸收大量的热。
3.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二、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1.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偏高的影响:
二氧化碳无毒,但人在二氧化碳浓度偏高的环境中,会感到气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2.温室效应加剧的后果: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一些城市;引起气候反常,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变坏,生物物种减少,人类健康受到损害等。
3.为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应采取的措施:一方面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如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提倡“低碳生活”等;
另一方面加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如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等。
三、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大气中二氧化碳产生的主要途径: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2)含碳燃料的燃烧;
(3)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
2.大气中二氧化碳被消耗的主要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该过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5.4 古生物的“遗产”——
化石燃料
一、化石燃料
1.煤——“黑色的金子”
煤中主要含碳元素。
2.石油——工业的“血液”
石油中主要含碳、氢元素。
3.天然气——洁净的气体燃料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1)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2)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甲烷燃烧会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
4.“可燃冰”:
科学家们在海底发现了大量“可燃冰”,它是一种甲烷水合物,是甲烷与水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
(1)“可燃冰”的优点:能量高、热值大,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2)“可燃冰”的缺点: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温室效应。
二、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1)化石燃料都含有碳元素,完全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不完全燃烧则产生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2)煤或石油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
(3)炼铁或煤炉取暖的炉渣导致固体废弃物污染,发电厂的余热则会污染水源,导致生物死亡。
三、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原因:
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十分宝贵;当作燃料直接烧掉,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导致环境污染。
2.煤的综合利用:
煤的干馏也称炼焦,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而分解的过程,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所得产品主要有焦炭、煤焦油和焦炉煤气(三焦三状态),焦炉煤气的主要成分有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是一种较为经济、洁净、燃烧效率高的燃料。
3.石油的综合利用:
利用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加热蒸馏而分开,称为石油的分馏,由于该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石油分馏的产品主要有汽油、煤油、润滑油等。
四、燃料的充分燃烧
1.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
(1)加大空气的量;
(2)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实例:将块状的煤加工粉碎成煤粉,或者制成蜂窝煤等。
2.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
(1)
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放热多、节省能源);
(2)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3.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
(1)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
(2)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全章大归纳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360zip$Temp\\360$1\\结构5.tif"
\
MERGEFORMAT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