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①__________,并以②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2)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3)分类:地震波的特点:地震波的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纵波(P波) 快 固体、液体、气体横波(S波) 慢 只能通过③____物质2.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 深度(千米)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壳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平均332 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④________纵波速度突然⑤____,横波消失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地幔 上地幔下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地核 外核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是固态内核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⑥______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组成:大气圈、水圈、⑦________。2.相互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⑧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人民网2009年2月12日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5~6题。5.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方法技巧练等值线图的判读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M、N两地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________、________千米,它们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A.山地 B.盆地 C.平原 D.湖泊方法技巧 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具有这样的特点:“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其变化范围为一个等高距。也就是说:如果闭合的这个等值线的数值和相邻的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其内部值比大的更大,反之,就更小。 一、选择题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对以下四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第3题。3.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4.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 )A.极光——大气层 B.流星现象——大气层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 D.赤潮——水圈2006年11月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 000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5~6题。5.此科研井的深度在什么层(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6.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D.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B.包括大气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C.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D.包括大气圈全部、水圈及岩石圈上部8.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二、综合题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1)在左上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P:纵波 S:横波。(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慢,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10.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答案知识清单①弹性震动 ②波 ③固体 ④加快 ⑤下降 ⑥软流层 ⑦生物圈 ⑧自然环境基础达标练1.A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界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2.B [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幔。]3.D [水圈包括地球表层所有的水体类型。]4.A [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5.C 6.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属于水圈。]方法技巧练(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2)40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看标题的内容和等值线的名称。由图中等值线数据可知,由东向西地壳逐渐增厚。综合提升1.A [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故A正确。]2.A [A点地壳厚度最大,它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3.A [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进入岩石圈。]4.D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电子和质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生成美丽的极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发生地震;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由此可见,赤潮发生在水圈和生物圈。]5.A 6.D [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 000米,所以在地壳。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7.C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8.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9.(1)图略,左侧虚线处填S,右侧实线处填P。(2)莫霍 地壳 古登堡 地核 地幔解析 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慢,应该是横波;实线代表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上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A是地壳,b是古登堡界面, C是地核,B为地幔。10.(1)图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解析 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教材P21 读图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组成的突然变化。2.从莫霍界面向下,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且速度增大,可以推断地幔仍为固态,但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从古登堡界面向下,纵波速度减小而横波消失,可以推断地核的外层可能为液态。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学习目标 识记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②________,其表面温度约为③____________。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④__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3.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⑤____________、热资源,维持着地表⑥__________,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⑦______活动的主要动力。4.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量。5.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⑧__________反应。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⑨________、日冕三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出现在⑩______层。耀斑,又叫色球爆发,出现在 ________层。太阳活动周期为 ______年。3.影响: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影响无线电 ____________通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离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 ________现象;两极地区产生 ________现象;导致地球上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 为地球提供能量1.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能量巨大且分布均匀B.太阳辐射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C.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可到达地球表面D.煤、石油等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读下图,完成2~3题。2.图中太阳电池的运行轨道属于( ) A.恒星轨道 B.彗星轨道 C.行星轨道 D.卫星轨道3.图中开发的能源类型是( )A.太阳风 B.核能 C.太阳能 D.化学能知识点二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太阳黑子数变化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有关知识,完成4~5题。4.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一般是指( )A.地球公转从近日点到远日点所需的时间B.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同一地点所间隔的时间C.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间隔时间D.太阳黑子数由最多到最少的平均间隔时间5.太阳黑子活动增多的年份( ) A.耀斑频繁爆发 B.两极同时出现极光C.全球降水增多 D.地球磁场增强“2012年地球将会遭遇强烈的超级太阳风暴,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而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近日,英国《新科学家》网站出现了这样一篇“耸人听闻”的文章。正确认识和辩证看待太阳活动十分必要。据此回答6~8题。6.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B.太阳“强风”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C.太阳黑子的多少,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D.太阳黑子与耀斑出现的周期相同7.有关太阳风暴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可信的是( )A.对部分地区短波通信和短波广播造成短时间影响B.两极及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C.世界许多地区的降水量有异常变化D.地壳活动剧烈,火山、地震、泥石流频发8.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时释放的能量B.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球,维持着地表温度C.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太常用的能源D.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方法技巧练影响太阳辐射能量大小的因素分析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图”,回答下列问题。(1) 在图示各省会城市中,________市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示各直辖市中,__________市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最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台湾岛西侧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比东侧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技巧 (1)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太阳辐射量越大。如赤道比两极地区太阳辐射量大。(2)地形: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削弱太阳辐射越少,太阳辐射量越大。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量最大的地区。同一座山,向阳坡比背阳坡太阳辐射量大。(3)降水:降水多的地区,天空中云量大,被削弱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辐射量小。如贵州省和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是我国太阳辐射量最小的地区。西北地区,因为干旱,太阳辐射量较大。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与全球同纬度太阳辐射总量对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不同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差异最大的地区在( ) A.20°N附近 B.25°N附近 C.30°N附近 D.35°N附近2.我国东南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同纬度全球平均值低,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东南地区( )A.白昼时间短 B.云雨天气多 C.有沙漠分布 D.洋流影响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短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回答3~5题。3.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C.海拔高,气候寒冷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4.除太阳辐射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能无关( )A.藏南谷地的地热B.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C.风能D.雅鲁藏布江的水能5.对于青藏地区积极开发太阳能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A.减少居民对植被的破坏,有利于生态保护B.避免常规能源利用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C.增加了藏民的经济负担D.极大地改善了藏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我国古书曾有记载: “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6~8题。6.记载中所说的黑气指( )A.耀斑 B.X射线 C.紫外线 D.黑子7.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内部8.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黑色区域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B.黑色区域温度比周围高C.黑色区域释放出大量偏黑色的气体D.黑色区域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尘埃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二、综合题9.读“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A是________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这些区域由于___________而暗黑,它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________的标志。(2)B是________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________。它的爆发是________________的显示。(3)C是________层。(4)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________层,会引起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太阳大气抛出______________,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________现象。10.读“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西藏是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大 ②晴天日数多 ③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④地势高,离太阳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有关我国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盆地是太阳能丰富的地区B.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C.东部沿海地区太阳能最丰富D.太阳能分布东南比西北丰富(3)影响地区间太阳辐射不均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4)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差异,因而各地获得的______有差异。但是,热量盈余区(如赤道)温度并没有越来越高,热量亏损区(如两极)温度并没有越来越低,而是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热量盈余区与亏损区不断______________。答案知识清单①氢 ②氦 ③6 000 K ④电磁波 ⑤光 ⑥温度 ⑦生物 ⑧核聚变 ⑨色球 ⑩光球 色球 11 短波 磁暴 极光基础达标练1.B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能量仅占太阳辐射能的二十二亿分之一,但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太阳辐射能量巨大但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衡的。]2.D [太阳电池围绕地球运行,而地球属于行星,围绕行星运行的轨道是卫星轨道。]3.C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电池利用的是太阳光,其开发的能源类型是太阳能。]4.C 5.A [第4题,太阳活动周期是指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大年或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小年的平均间隔时间。第5题,耀斑和黑子都具有约11年的周期,当黑子增多时,耀斑也会相应增多、增强;两极不可能同时出现极光现象;黑子活动与全球各地年降水量的变化具有相关性,但不一定呈正相关;太阳活动增强时,会扰乱地球磁场,从而产生磁暴现象,因而B、C、D的表述都不正确。]6.B 7.D 8.D [第6题,黑子的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的出现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表现。第7题,地壳内部的运动与太阳风暴无关。第8题,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代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方法技巧练(1)拉萨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纬度位置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大气污染少,大气透明度高(2)重庆 云、雨、雾天气较多,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3)高 东部是迎风坡,雨天多,对太阳辐射起到了削弱作用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影响太阳辐射能量大小的因素,这需要综合考虑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综合提升1.C 2.B [95°E经过我国西部地区,110°E经过我国中东部地区,综观两线在各纬度的太阳辐射能分布,可知在30°N附近地区,西部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很高,而东部的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当低。我国东南地区受夏季风和台风的影响,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因而年太阳辐射总量低于同纬度全球平均值。]3.C 4.A 5.C [第3题,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原因有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晴天多,平均日照时间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第4题,地热属于地球内能,与太阳辐射无关。天然气、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辐射能促进了大气和水的运动,大气水平运动产生风能,水的流动孕育了水能。第5题,积极开发太阳能,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环境效益。不仅减少了居民砍柴用薪,保护了植被和生态,又避免了因能源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同时极大地改善了藏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资料可知,太阳能开发和设备建设主要靠国家和政府的投入,不会加大藏民的负担。]6.D 7.A 8.A [第6题,材料中“黑气”“居日中央”,指的是太阳黑子。第7题,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第8题,“黑子不黑”,只是太阳表面的”低温区域”而已。]9.(1)光球 黑子 温度比周围区域低 太阳活动强弱 (2)色球 耀斑 太阳活动最激烈 (3)日冕 (4)大气 高能带电粒子 磁暴解析 从图上看,A为太阳大气的最内层光球层,该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B层为色球层,该层太阳活动为耀斑;C为日冕层。10.(1)B (2)B (3)太阳高度大小 日照时间长短 大气的削弱作用大小 (4)热量 传输热量教材P9 活动图1.8中纵坐标表示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横坐标表示北半球不同纬度地区。图1.9中柱状图表示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生物量为2kg/(m2·a),北半球中纬度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为0.8kg/(m2·a)。本项活动的目的在于加深同学们对太阳辐射在地理环境形成中作用的认识:对照两图我们可以看出:(1)太阳辐射大致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要远远大于亚寒带针叶林。(3)以上两个结论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太阳辐射越多的地区,生物量也多。(4)热带雨林森林常绿茂密,植物种类繁多,树干藤本植物缠绕。树林中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亚寒带针叶林树种比较单一,主要是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不像热带雨林里植物种类繁多。教材P11 活动(1)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变化情况是:1985~1996年为太阳黑子数目从增多到最多到减少到最少的一个变化周期(大约11年),从1996~2000年又是太阳黑子增多到最大的一个周期。其中两个最少年份(或两个最多年份)的时间间隔大约为11年。(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变化情况是:大约每隔11年左右太阳黑子由最少到增多到最多到减少到最少完成一个变化周期。(3)太阳黑子的变化规律可概括为: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太阳黑子数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呈波状起伏的形态,太阳黑子有极大值和极小值,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变化幅度相差不大,太阳黑子数变化周期大约为11年。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2.掌握太阳直射点移动的一般规律。3.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分析相关的自然现象。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不变的,其北端始终指向①__________附近。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②_______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③__________方向旋转。3.周期:(1)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360°,用时④____________。(2)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自转360°59′,用时⑤__________。4.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约⑥__________。(2)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处最大)。极点处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⑦________;从南极上空看呈⑧____________。2.周期:一个⑨________年,365日6时9分10秒。3.轨道形状:近似正圆的⑩________。4.运动规律:每年的 ______初,太阳在近日点; ________初,在远日点。5.速度:(1)角速度:平均1°/天,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2)线速度:平均 ____________,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运动是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黄赤交角指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_____。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 ____________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 地球的自转运动 1. 下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如果下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 )A.东南方 B.西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知识点二 地球的公转运动读“太阳日与恒星日比较图”,回答3~4题。3.下列关于A、B的叙述,正确的是( )A.A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B.B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C.A的时间是24时3分56秒D.B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4.下列关于A、B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地球公转方向不变,自转方向相反,则B的时间比A长B.若地球公转方向相反,自转方向不变,则B的时间比A长C.A和B的时间不同是由于A时间内,地球多自转了59′D.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的视运动周期为一个A5.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正值北京的( )A.夏季 B.秋季 C. 冬季 D.春季6.下列节日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元旦 B.中国建党节 C.中国国庆节 D.中国教师节方法技巧练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分析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题。(1)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仅从地形因素分析,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方法技巧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有两点:一是纬度。纬度越低,速度越大,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二是海拔。海拔越高,速度越大。 一、选择题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据此回答1~2题。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C.太阳视运动的变化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A.地球大气中的流星现象B.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D.地球表面降水分布不均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3~4题。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4.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下图为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黑夜。据此回答5~6题。5.甲点位于乙点的( )A.东南方 B.西南方 C.西北方 D.东北方6.下列关于图示中各点的判断,正确的是( )A.自转线速度甲地大于乙地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C.自转角速度丙地大于乙地D.自转线速度乙地大于丙地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于2008年10月22日升空,11月8日进入绕月轨道。其后经过多次机动降轨,使轨道远月点高度从7 502公里降到100公里,近月点高度从200公里降到100公里,由初始的椭圆形工作轨道最终变为圆形轨道。据此回答7~8题。7.“月船1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 )①ab段 ②cd段 ③gh段 ④ef段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月船1号”在绕月轨道上运行,无动力作用时,其公转速度( )①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较快 ②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较慢③公转速度始终不变 ④在圆形轨道上时快时慢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二、综合题9.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________,除________外,各地角速度相等。(2)自转线速度与纬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等于0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读下图,回答问题。(1)将左图中的A、B、C、D标在右图适当的位置,并注明二至日。(2)在右图中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3)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________的椭圆轨道,地球运行到图中________点时,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快、慢)(4)A→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半球,并且正在向________移动,此期间北京白昼在不断变________。答案知识清单①北极星 ②逆时针 ③顺时针 ④23时56分4秒 ⑤24小时 ⑥15°每时 ⑦逆时针 ⑧顺时针 ⑨恒星 ⑩椭圆 1月 7月 30 千米/秒 23°26′ 南北回归线基础达标练1. C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丁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经度的变化矛盾。]2.B [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的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3.D 4.D [B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A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的视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即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B。]5.A [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为7月初。]6.A [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应为近日点(1月初),元旦为1月1日。]方法技巧练(1)A (2)A [第(1)题,从图中的指向标看,该区域自南向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减小,这说明南为较低纬度,北为较高纬度,符合北半球的情况。据数值大小可确定在中纬度。第(2)题,a处线速度介于870千米/小时和900千米/小时之间,b处线速度介于840千米/小时和870千米/小时之间,a处线速度大于b处,且a、b位于同一纬度,因此说明a处的地势高于b处。]综合提升1.B [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2.C [由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3.A 4.A [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均匀分成四等份,根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定甲→乙段地球经过近日点,运动速度最快,用时最少。11月1日地球在秋分后大约一个半月,故应靠近甲点。]5.B 6.D [第5题,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第6题,甲、乙两地角速度相等;乙地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和丙地。]7.D [10月22日处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从图上分析,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应为从北极上空俯视图。当地轴“右倾”时,b处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夏至日,顺着地球的公转方向,a、b、c、d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同理可推知g、h、e、f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8.A [“月船1号”绕月运动特征,应类似于行星的公转运动特征,其在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快,在远月点时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慢。]9.(1)23时56分4秒 15°∕时 南北极点 (2)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纬度越高纬线圈的周长越短 (3)南北极点10. (1)上为A,下为C,左为B,右为D,左为夏至日,右为冬至日。 (2)均为逆时针。 (3)正圆 B 慢 (4)北 北 长教材P14 读图思考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减小,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即都为零)。教材P15 活动1.可选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选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2.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角速度 线速度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1日(恒星日或太阳日) 除极点外,各处都相同 由赤道向两极减小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1年(恒星年) 近日点大远日点小 近日点大远日点小教材P16 活动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 1.掌握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和晨昏线的特点。2.掌握地方时、区时及日期的计算。3.掌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能够解释相关地理现象。一、昼夜交替和时差1.昼夜交替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①________、也不②______的球体。分界线(圈):③________线(圈)。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不停地④________。交替周期:⑤____小时(1个太阳日)2.时差同一纬度地区,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⑥____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⑦____分钟。为避免世界各地使用地方时带来的不便,国际规定将全球分为⑧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⑨___,东西十二时区,各跨经度⑩____合为一个时区。各时区都以本时区 ________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3.国际日界线:原则上指 ______经线。向东过日界线 ____一天,向西过日界线 ____一天。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原因: ___________。北半球向 ____偏转,南半球向 ____偏转,赤道上 ____偏转。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 昼夜交替和时差读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回答1~2题。1.此日,图中甲地的白昼时间长为( ) A.10时 B.11时 C.13时 D.14时2.图示时刻,北京时间为( )A.6时 B.18时 C.5时 D.19时图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地区日期不同且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读图完成3~4题。3.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 A.7日4时 B.8日8时 C.7日8时 D.8日4时4.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安大略湖畔夕阳西下B.几内亚湾沿岸烈日当空C.澳大利亚东海岸夜幕深沉D.泰晤士河畔曙光初现知识点二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下图标注的是北半球某河流两岸。读图回答5~6题。5.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6.六地中适宜建港口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④⑥方法技巧练一、如何判断晨线、昏线1.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其中代表晨线的线段数字是(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方法技巧晨线 昏线自转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时间法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昼半球的西侧)的昼夜分界线 夜半球西侧(昼半球的东侧)的昼夜分界线图示二、如何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2.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据此完成(1)~(2)题。(1)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A.先偏右后偏左 B.向右偏转C.先偏左后偏右 D.向左偏转(2)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①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 ②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③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 ④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方法技巧 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的一般思路背向而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使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水平运动速度和纬度有关。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明显。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始终与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相垂直,它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就河流而言,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背向而立,北半球向右偏,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向左偏,情况与北半球相反。可运用手势辅助判断物体的偏转方向:伸开手掌,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拇指的指向就是物体偏转的方向(如下图)。 一、选择题下图中,虚线ACB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对于图示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该图表示北半球 ②该图表示南半球 ③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 ④BC是晨昏线中的晨线部分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如果C处某天文爱好者于7月6日18时观测到正北地平线上45°处有一恒星,当他第二天再次于同一方位观测到这颗恒星时,当地的地方时是( )A.18时 B.18时3分56秒C.17时56分4秒 D.18时56分4秒下表为我国甲、乙两城市某日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统计表,据此完成3~5题。城市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甲 5:28 19:00乙 7:23 20:273.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4.当甲地日出时,地球上两个日期分界线理论上除180°经线外,还有( )A.0°经线 B.38°W经线 C.38°E经线 D.60°W经线5.下列地理现象发生在此季节的有( )①恰逢中国“植树节” ②洞庭湖水系储水变化量为正值 ③寒潮、台风频繁肆虐 ④中纬地区对流层厚度达最大值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下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的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分析回答6~7题。6.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正南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7.图中X、Y的时间可能是( )A.8:00、17:00 B.8:10、17:10C.8:20、17:00 D.7:50、17:108.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是( )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二、综合题9.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是以_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________方向,P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2)在图中添画出太阳光线。(3)MPN为________线,其中MP是________线,PN是________线。(4)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5)此时,一艘轮船在E点附近向东航行,10分钟后,越过EF一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应为________________。(6)有一发炮弹从E点射向F点方向,炮弹将落在EF线的________(东、西)侧。10.如下图所示,空白与阴影部分表示不同日期,相邻两条经线地方时相差6小时,线段ab表示晨昏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N点所在经线的经度是________,与北京时间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2)线段ab与经线夹角的角度变化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设线段ab与该经线夹角为15°,那么直射点坐标为________。(4)假设线段ab与经线夹角达到一年中最大时,简要说明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答案知识清单①发光 ②透明 ③晨昏 ④自转 ⑤24 ⑥1 ⑦4 ⑧24 ⑨15° ⑩7.5° 中央经线 180° 减 加 地球自转 右 左 无基础达标练1.B 2.A [第 1题,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经度应为60° W,地方时为 18时,甲地地方时为 17时30分,距中午5小时30分,故白昼时间为11小时。第 2题,60° W为18时,甲地(67.5°W)为17时30分,北京时间(120°E)为6时。]3.B [首先根据经纬网区分哪条虚线是晨昏线,哪条虚线是180°经线。然后根据地球公转的知识,判断季节,即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远时,北半球是夏季。在此基础上,判定图上看到的是晨昏线的晨线部分,它和赤道的交点是6时。由此推出甲地为8日8时。]4.A [在第1题的基础上判断。]5.C 6.C [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巨大,流水的侵蚀作用机理复杂,特别是曲流处。第5题,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水平运动的水流的偏转对河岸的侵蚀作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六地中①、③处为凹岸,⑤位于河流的右岸,这三处侵蚀较严重。第6题,①③处不易泥沙沉积,适宜建港口。]方法技巧练1.B [熟练掌握各种光照图的判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之一。其分析方法如下:](1)(2)2.(1)B (2)A [第(1)题,甲同学在伞面内侧顺时针转动伞,乙同学从伞顶观察伞则是逆时针转动,类似在北极上空观测。红墨水的流动就类似北半球由高纬向低纬流动的河流,流动的轨迹应向右偏。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实验模拟的类似由高纬向低纬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但赤道上和东西方向上的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没有模拟出来,同时伞的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差别也相差太大。]综合提升1.D [根据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可以推断OP、OQ为日期分界线即是180°经线或0时所在经线。由于晨昏线ACB是关于OP所在经线圈呈轴对称,所以O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OQ则为180°经线的一部分。根据O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时,可知图中极点O处在极夜状态,可知该图为南极俯视图。又因为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根据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和昼夜分布特点可知BC为晨线。]2.C [一个恒星日是23小时56分4秒,要想第二天在同一位置看到该恒星,必须提前3分56秒。]3.A 4.C 5.C [由两地的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出两地的昼长分别为甲地13时32分,乙地13时4分,由此可知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夏半年;此时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可知甲纬度较乙高;甲地日出时刻早,乙地日出时刻晚,可知乙地位于甲地的西方,因此甲位于乙的东北方。甲地的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5:28,另一条日期分界线为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计算可知为38°E。我国植树节为每年的3月12日,为冬半年;寒潮也发生在冬半年,故①③错。]6.C [正南时即为正午时,也就是日出、日落的中间时刻,再根据太阳位置可判定③正确。]7.B [5:10~6:40时间间隔为90分钟,所以②与X间隔也为90分钟,为8:10,Y与④间隔也为90分钟,所以为17:10。]8.C [赤道上无地转偏向力,物体无偏移现象,运动方向保持初始运动方向。]9.(1)南 东南 0或24 (2)略 (3)晨昏 晨 昏(4)12月22日17时 (5)12月21日21时10分 (6)东解析 第(1)题,根据箭头所示地球自转方向可知此图所示为南半球;P点相对N点位置偏东、偏南,应为东南方向; P点在夜半球中央经线上,时间为0(24)时。第(2)题,根据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的特点及图中昼半球的分布,可知太阳光线应从右侧水平照过来。第(3)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分布知,过MP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MP为晨线;过NP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NP为昏线;晨昏线相对于地球运动方向相反,因此为逆时针方向。第(4)题,根据0°经线和自转方向,可知P点为135°W,为0时,45°E为12:00,可计算出北京时间为17时。第(5)题,EF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图中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所以该日应为冬至日(12月22日),过180°经线向东应减去一天,应为12月21日21时10分。第(6)题,从E点向南发射炮弹,将向左侧偏转,应为东侧。10.(1)180° 90°E~180° (2)0°~23°26′ (3)(15°S,90°W) (4)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夜。解析 第(1)题,全球日期变更线一条是日界线——180°经线,另一条是0时所在经线,而晨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经线地方时为6时或者18时,据此判断M点为0时所在经线,N点为日界线——180°经线,又由于相邻的两条经线相差6小时,N点在M点的东侧,故N点为6时,ab线为晨线;据地方时计算公式,算出与北京时间在同一日期的范围,为90°E向东到180°。第(2)题,晨昏线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相等。在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夹角为0度;在太阳直射回归线时为最大,为23°26′,因此其范围在0°~23°26′。第(3)题,当线段ab与经线夹角为15°,且为晨线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15°S,此时90°E为0时,90°W为12时,即太阳直射的经度,直射点坐标为(15°S,90°W)。第(4)题,线段ab与经线夹角达到一年中最大时,即为23°26′,太阳直射23°26′S,这一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教材P17 读图思考1.中时区(即零时区)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中央经线,跨东西经各7.5°。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并为东西十二区。2.纽约为前一日19时,北京为8时。3.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第3课时 地球公转与季节学习目标 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应用。2.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和划分方法。3.了解五带的划分。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春分至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 ①____半球,是②____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③____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④________现象。南半球相反。秋分至春分昼夜长短变化南北半球相反。春秋分太阳直射⑤________,全球⑥__________。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2.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⑦___________递减。夏至日,由⑧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⑨________________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相反。春秋分,由⑩__________向南北两极递减。二、四季更替和五带1.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 ____________也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人们将一年中 ____________、太阳最高的季节划分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两者的过渡时段为春季或秋季。我国将每年的 ______月划分为春季、 ______月划分为夏季、 ______月划分为秋季、 ____________月划分为冬季,称气候四季(北温带)。2.以 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为界线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 ________、南寒带、北寒带五个温度带。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下图是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的简图。读图回答1~2题。 1.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A.①地昼长等于②地夜长 B.②地昼长等于③地夜长C.③地和④地昼夜相等 D.①地和③地昼夜相等知识点二 四季更替和五带下图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3~4题。3.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4.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 )A.增大 B.减小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方法技巧练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读“①②③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②③地的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2)P和Q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下图中地形剖面为36°34′S纬线上某地,一房产开发商欲在山地南侧P处开发一处高档住宅楼,为保证住宅楼的采光条件,图中L的最小距离应为____________。方法技巧 (1)确定地方时: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2)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4)计算楼间距: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反之较大。确定楼间距的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H,并计算影长L。L应大于h/tanH,如下图甲。(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即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如下图乙所示,α+H=90°时效果最佳。二、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时间计算2.读“夏至日太阳照射投影图”,完成下列各题。(1)E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AE为________(晨线或昏线)。(2)此时中国南极长城站(62°S,58°W)是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时(区时)。(3)C点在B点的________方向,C点的日落时刻是______时,昼长是________小时。(4)此时的地方时:B是________时。(5)当天,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________。方法技巧理论含义:过晨线为日出,过昏线为日落,从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为昼长时间。计算方法:(1)找到该点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相交点;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2)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24-夜长时间=(昼弧所跨经度/360)×24。规律:同纬线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时间相同;南北半球对应的纬线,如北纬(如40°N)的昼长等于南纬(如40°S)的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一、选择题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s与楼房高度h相同,如右图,据此回答1~2题。1.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 )A.23°26′ B.66°34′ C.90° D.45°2.该地的纬度可能是( )①23°26′N ②21°34′N ③25°26′N ④68°26′S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据此完成3~4题。3.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A.66.5°N、66°N、40°N、40°SB.66.5°S、66°S、40°S、40°NC.66.5°N、66°N、0°、40°SD.66.5°S、66°S、0°、40°N4.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右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分别是X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X日两点的经度差为90°,一年中M、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读图回答5~6题。5.X日M地的昼长为( )A.6小时 B.9小时 C.12小时 D.18小时6.X日( )A.青岛昼长达全年最大值B.北京日出东南方C.M地的白昼比N地的长D.悉尼正午日影为全年最短题号 1 2 3 4 5 6答案二、综合题7.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A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________(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121.5°E,31.5°N)这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从________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升高,大约到________________(北京时间)时达到上中天,之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在________方日落。(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知识清单①北 ②北 ③大 ④极昼 ⑤赤道 ⑥昼夜平分 ⑦南北两侧 ⑧北回归线 ⑨南半球各纬度 ⑩赤道 太阳辐射 白昼最长 3~5 6~8 9~11 12~次年2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南温带基础达标练1.C 2.B [我国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或者常年在正南方,或者绝大部分在正南方(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从图中来看,①地位于赤道,②地位于南半球,④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地区,③地符合第1题要求。②、③两地分别位于南北两个半球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等,符合第2题要求。]3.D 4.A [从坐标图可以看出1月份时,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坡面上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将增多(如下图所示),所以a点的数值将增大。]方法技巧练1.(1)C (2)43°08′ 66°34′ (3)h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①为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地区,②为赤道地区,③在南回归线上;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结合四节气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可得到①地的确切纬度和P、Q对应的正午太阳的高度;住宅区开发需注意采光,特别是在冬季。2.(1)66°34′N,120°W 晨线(2)6 22 4(3)西北 20 16(4)8 (5)66°34′解析 第(1)题,图示为夏至日日照图,E点正好位于北极圈上;E点所在经线与60°E相对,可以判定E点坐标。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以看出AE是晨线。第(2)题,日期应根据夏至日推断;时间(区时)可根据60°E(东四区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推断。第(3)题,根据图示B、C两点坐标推断相对位置,C点在晨线上,可以算出日出时间为4时,昼长为16小时,进而推断出日落时刻为20时。第(4)题,B点在A点所在经线以东,相差30°,可推断出B点此时地方时。第(5)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在23°26′N,计算出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综合提升1.D [若楼高h与影长s相等,则tan α==1,α=45°,即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于45°。]2.D [H=90°-|φ-δ|,冬至日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21°34′N与南回归线之间纬度差也是45°,因此21°34′N正午太阳高度是45°,同理,68°26′S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也是45°,故68°26′S正午太阳高度也是45°。]3.A 4.D [该图表示上半年,即1~6月,1月1日至6月22日之间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短。第3题,从图中看出,从a月到b月①②③三地昼渐长,所以①②③三地为北半球,④地昼渐短,所以④地为南半球。第4题,由图,a月和b月①②③三地昼长小于12小时,所以昼短夜长,而④地昼长大于12小时,所以昼长夜短,故A、B都错。③地昼长接近12小时,所以③地纬度比②地低,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小,故C错。③地与④地之间的赤道上昼夜等长,故选D。]5.A 6.B [M、N分别是X日北半球同一纬线上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可判断M、N之间为白昼,X日两点的经度差为90°,则白昼为6小时;此时段太阳直射南半球,北京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但不能确定悉尼的太阳高度角是否最大,影长是否为全年最短。]7.(1)0° 66°34′S (2)A 全年昼夜等长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东南 11点54分 西南 (5)A 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航天器消耗能源较少(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解析 (1)从图中可知A一年中昼长均为12小时,故为赤道,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故C为66°34′S。(2)A地全年昼长均为12小时,全年不变。(3)从A到D可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4)当B地昼最长时,即12月22日,上海市日出东南,当上海(121.5°E)为12点时,求出北京时间(120°E)为11时54分,日落西南。(5)A地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适合建航天发射场。教材P19 读图思考图幅 太阳直射的纬线 昼长的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极昼极夜地区1.23a 23°26′N 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 以23°26′N为中心向南北递减 66°34′N及其以北地区极昼,66°34′S及其以南地区极夜1.23b 23°26′S 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南半球反之。赤道上昼=夜 以23°26′S为中心向南北递减 66°34′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66°34′S及其以南地区极昼1.23c 赤道(0°) 全球昼=夜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递减 无方法据依型类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①________间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常见的天体:②________、星云、行星、卫星、小行星、③________、流星体、④____________等。2.宇宙中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⑤______________。层次:总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的位置: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地球、 ________、木星、 ________、天王星、 ________。2.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 ________、共面性。3.按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通常将八大行星分为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三类。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原因有:1.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2. __________适中:形成适宜的温度条件。3.质量、体积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__________。4.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水汽,并逸出、凝结,形成 ____________,汇聚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__________。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读“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划分示意图”,回答1~2题。1.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级别与________图所示天体系统级别相同( )A.A B.B C.C D.D2.D系统中的中心天体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独特而优越的条件是(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表面存在大气层C.具有适宜的温度 D.具有液态的水知识点二 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3.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地球的普通性主要表现在( )①运动特征的一致性 ②物理特征的相似性 ③质量、体积的差异性 ④发展变化的趋向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类比物理特性最相似于( )A.水星 金星 火星 B.木星 土星C.天王星 海王星 D.小行星知识点三 存在生命的行星 5.下图是太阳系局部图,黑点表示小行星带,图中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是( )A.① B.② C.③ D.④6.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相连。①地球磁场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②地球的质量与体积 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③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c.使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④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 d.导致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方法技巧练如何分析生命存在的条件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 )A.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小B.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C.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D.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的行星(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3)若地球在①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A.变为寒冷的“冰球”B.变为炎热的“火球”C.大气层将消失D.公转方向将发生变化方法技巧 分析一个天体是否适合生命存在和发展,应借助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温度、大气、液态水三个方面的条件来考虑,因为这些都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一、选择题 1.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任务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嫦娥二号”( )A.发射升空后属于天体B.进入环月轨道后属于月球的卫星C.发射升空后属于地月系D.进入环球轨道后属于地月系“天上星,亮晶晶;我在大桥望北京……”一首清脆儿歌传唱几十年,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憧憬。据此回答2~3题。2.材料中的“天上星”指的是( ) A.彗星 B.行星 C.恒星 D.星云3.依据材料可推知,在观察到的“亮晶晶”世界里共有几级天体系统(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读“流星雨景观示意图”,回答4~5题。4.图示流星体属于( )A.绕地球公转的天体 B.绕太阳公转的天体C.绕行星公转的天体 D.绕恒星公转的天体5.进入地球的流星体绝大部分都在大气层中燃烧掉了,其产生的地理意义是( )A.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升高B.减少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伤害C.减少了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D.使地球表面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6~8题。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交角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23°26′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23°59′6.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关的是( )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7.与地球上生命存在无关的因素是(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B.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C.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D.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运动8.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二、综合题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g________,h________。(2)写出代表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的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______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轨道面几乎在____________,它们________________,使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4)行星f与地球相比,不能产生生命物质条件最主要的原因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两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1)为什么水星和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王星、海王星表面温度很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影响?(2)想一想,如果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不适当,对生命活动会产生什么影响?答案知识清单①宇宙 ②恒星 ③彗星 ④星际物质 ⑤天体系统 ⑥河外星系 ⑦地月系 ⑧其他行星系 ⑨水星 ⑩金星 火星 土星 海王星 近圆性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日地距离 大气 降水 液态水基础达标练1.B [与河外星系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2.C [D系统的中心天体为地球,与其他行星相比位置适中,日地距离适当(1.5亿千米),自转周期适当,温度变化幅度小,使其具有独特而优越的温度条件,保证了生命的产生和发展。]3.A 4.A [依据教材P4~P5图1.4太阳系模式图和表1.1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具有共同的运动特征。即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和近圆性。依据教材P5图1.5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比和体积比可知,地球的物理特性与类地行星相似。]5.A [小行星带处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地球是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的排序,①应是地球。]6.①-d ②-a ③-c ④-b解析 地球磁场能使粒子流运动方向发生偏转,从而使粒子流向高纬度地区集中,出现“极光”。正是由于地球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才能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所以地球有介于0℃~100℃之间的温度,这是水能在液体状态下存在的温度范围。地球大气中的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其伤害。方法技巧练(1)D (2)A (3)A [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解决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并将其运用到示意图上,具体分析如下:]综合提升1.B [天体判断需具备以下要素:①具有质量、体积;②绕中心运动;③椭圆轨道;④做周期运动。故嫦娥二号发射升空后还不属于天体,也不属于地月系;嫦娥二号进入环月轨道后与月球同质心绕转,属于地月系,属于月球的卫星。]2.C 3.C [夜晚恒星的亮度最高,平时夜晚用肉眼看到最多的天体应是恒星。我们观察到的“亮晶晶”世界就是总星系,包含三级天体系统。如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等。]4.B 5.C [流星体是存在于太阳系中的微小颗粒,环绕太阳运动。进入地球的流星绝大部分都在经过大气层过程中燃烧掉了,减少了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6.A 7.B 8.C [地球上有“液态水存在”的原因有:(1)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2)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适中;(3)大气的保温作用;(4)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平均表面温度约为摄氏15 ℃,有介于0℃~100℃之间的温度,第6题选A。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只影响季节变化,第7题选B。火星与地球相比自转周期长度以及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第8题选C。]9.(1)天王星 海王星 (2)b d (3)西 东同一平面上 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4)距日太远,温度太低10.(1)主要与它们同太阳的距离有关。水星、金星距太阳近,接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天王星、海王星则距太阳远,接受太阳辐射少,所以温度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如果温度过高,则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可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如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态和晶体形式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2)自转或公转周期过长,则白天或夏天升温过高,夜晚或冬天降温过低,无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由于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温度平均为15℃,同时也为有液态水提供了条件;自转和公转周期不长,也使地球上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不太大,这样才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教材P4 读图思考本次活动旨在加深我们对天体系统层次及隶属关系的认识。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与太阳共同组成太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又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共同组成了总星系。综上分析,框图中的内容从左向右、自上而下为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教材P4~P6 活动1.本项活动旨在培养同学们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分析图表使同学们认识到地球的公转运动与其他行星相比,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结论。通过分析图表我们可以看出:(1)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即具有同向性。(2)八大行星公转的轨道倾角相差很小,都近乎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即具有共面性。(3)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形状都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即具有近圆性。2.此项活动旨在通过分析图及其相关数据,认识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从而加深同学们对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认识。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比较行星类别 距日远近 质量 体积类地行星 1 1 1巨行星 2 3 3远日行星 3 2 23.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在质量、体积、运动周期等方面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同步推荐】2011—2012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同步教学案:第1章 第1节 宇宙中的地球.rar 【同步推荐】2011—2012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同步教学案:第1章 第2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rar 【同步推荐】2011—2012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同步教学案:第1章 第3节 地球的运动.rar 【同步推荐】2011—2012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同步教学案:第1章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