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4升华和凝华【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并会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经历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建构升华和凝华概念3、理解并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探究活动、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而且学生们对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情况并不十分熟悉,实验现象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们通过对实验条件的分析,推理出正确的物理概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和凝华的事例出发,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重点】1、通过探究活动建构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热和放热情况2、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3、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得出升华和凝华是固态和气态间直接发生的物态变化并建构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归纳、阅读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具:装碘密封玻璃管、白色餐巾纸酒精灯、火柴、平底烧瓶、卫生球【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复习回顾:固态和液态间的物态变化转化图投影并请学生回答: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及其吸、放热情况)2、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还想知道什么?二、新课教学先观看视频影片,雪霜等自然界中的现象。然后提问:你知道雪霜是怎样形成的呢?最后回顾前面学习的物质固液之间的变化以及液气之间的变化,提出问题:物质固气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变化呢?从而引入新课活动1探究碘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器材装碘玻璃管、烧杯、开水、小手电筒自学(信息快递1)常温常压下,碘为紫黑色固体,熔点113.5°C。气态碘为深紫色。讨论1、碘在固态和气态之间转化以下有两种途径:一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化;二是中间出现液态碘后再转化。如何确认是通过哪种途径转化的?分析①给固态的碘用水浴法加热后,玻璃管内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没有液态碘出现,说明固态碘受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②停止加热即取出玻璃管经冷却后,用手电筒照射发现玻璃管内壁上出现了黑色的碘颗粒,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气态的碘蒸气遇冷后又可直接变为固态的碘。取出玻璃管后当管壁出现颗粒碘时,玻璃管的温度降低,说明碘凝华过程要放热。结论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过程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过程放热。【要点2】举例说明并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问题碘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升华和凝华,生活中还有其他物质也有类似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吗?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或冰雕)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固体清香剂消失;凝华现象:霜和雪的形成、灯泡内壁变黑、北方冬天窗户结冰花、冰棒纸上白花花的“粉”、雾凇等。【要点3】升华和凝华的应用讨论干冰的应用结论冷藏食物消防灭火舞台烟雾人工降雨分析:人工降雨: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_____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______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______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探究干冰粉喷洒在舞台上就形成白雾,那么舞台上的白雾是怎样形成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课堂反馈(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2)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4)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下霜了”,霜真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吗?请你注意观察“下霜”时霜是在树叶上表面还是在树叶下表面,还是不管哪一个表面都有呢?五、板书设计1.升华和凝华升华——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