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了解常见的金属与氧气、酸、金属盐溶液的反应。3、了解置换反应概念和特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金属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2、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并认识该类反应的基本规律。教学难点: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图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金属材料)结合钓鱼岛事件、南海争端引入新课。【活动探究】:金属的性质(一)、金属的物理性质(大多数金属)具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延展性,硬度大,密度大、熔点高、沸点高。联想与启示:1、为什么铁制品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一般情况下为什么不用银制造电线、电缆?3、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二)、金属的化学性质【回顾】你学过哪些金属与O2的反应?活动与探究一:A、金属与O2的反应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黑色固体;3Fe+2O2Fe3O4镁在空气中点燃生成白色固体2Mg+O22MgO铜在高温时与氧气反应由红色变为黑色2Cu+O22CuO【思考问题】:1、为什么铝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4Al+3O2=2Al2O3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起保护作用;2、分析“真金不怕火炼”蕴含的化学原理。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稀HCl(稀H2SO4)的反应金属与稀HCl、稀H2SO4现象化学方程式镁与稀盐酸、稀硫酸产生大量气泡,反应最快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锌与稀盐酸、稀硫酸产生较多量气泡,反应较快Zn+2HCl=ZnCl2+H2↑Zn+H2SO4=ZnSO4+H2↑铁与稀盐酸、稀硫酸有少量气泡冒出,反应较慢,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铜与稀盐酸、稀硫酸无现象无【中国化学简史之一】: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发现铁从某些含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铜。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里的曾青是一种铜的化合物。在宋朝,利用这个反应冶炼铜的生产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即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以置换出铜单质,这种方法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活动与探究三: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溶液由蓝色变浅绿色?Fe+CuSO4=FeSO4+Cu【分析】: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Fe+CuSO4=FeSO4+Cu金属 金属的化合物溶液 金属的化合物溶液 新金属金属活动性:Fe>Cu我们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将这类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合反应进行比较,总结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特征。特点: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形式:A+BC=B+AC【课堂小结】:一、金属的性质1、金属的物理性质具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延展性,一般硬度大,密度大、熔点高、沸点高。2、金属的化学性质:(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练习巩固】:1.如何分离铜粉和铁粉?2.如何除去硫酸亚铁中的硫酸铜?3.试判断下列物质的化学反应类型: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1)2Al+6HCl====2AlCl3+3H2↑()(2)H2CO3====CO2↑+H2O()(3)Fe+CuSO4====FeSO4+Cu()(4)CaO+H2O====Ca(OH)2()4.将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硫酸铜中,充分反应后,剩余的固体中一定有;将铁粉和铜粉一起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剩余的固体是;将镁粉和铁粉一起放入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剩余的固体中一定有。【布置作业】:《学习与评价》71-72页。【教后记】: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