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世纪的欧亚国家 单元测试卷(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中世纪的欧亚国家 单元测试卷(一)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世纪的欧亚国家单元测试卷(一)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正确答案的字母并将其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1.
5世纪末期,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众多国家。下列属于日耳曼民族建立的国家有(

①西班牙
②德意志
③意大利
④英吉利王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公元8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夺取了王位,丕平继位后,帮助教皇打败了他的敌人,并把意大利中部的一大片土地赠予了罗马教会。史称“丕平献土”,这说明(

A.封建统治者借此加强对教会的控制
B.教会与统治者关系密切、相互利用
C.土地的分封不断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D.罗马教皇始终是西欧的实际统治者
3.
“教堂中信众们虔诚地歌颂上帝,农奴阿德里安却想着如何利用向领主借来的犁栽种春麦,增加收获,好应付领主的需索以及一家嗷嗷待哺的老小。”这种情形可能发生在(

A.亚历山大帝国
B.古罗马帝国
C.法兰克王国
D.阿拉伯帝国
4.
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这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可看出当时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欧洲百姓当时大多是文盲
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
D.基督教会在精神和文化等领域的垄断地位
5.
“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A.古代印度河流域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日本
D.古代的两河流域
6.下面是李民同学在学习阿拉伯帝国一课做的笔记,其中正确的有(

①610年,基督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教
②8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③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并将它传播到欧洲
④10世纪后,阿拉伯帝国趋于衰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小凌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说:“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民族”指的是(

A.波斯人
B.罗马人
C.斯巴达人
D.阿拉伯人
一位著名的宗教界人士说:“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古兰经》,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据此回答8-9题。
8.请问萨达姆信仰的宗教是(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9.该宗教早期具有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造就了伊斯兰教经典的建筑风格
B.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C.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D.体现了普遍穷人的要求
10.按时间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正确的是(

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②创立伊斯兰教
③出走麦地那
④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③②④①
11.有人说:阿拉伯数学成就就是用阿拉伯语研究的数学。下列图片与其相符合的是


A.
B.
C.
D.
12.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中国的隋唐和欧洲.其中向中国的隋唐“拜师学艺”指的是(  )
A.幕府制度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工业革命
13.“诏书规定: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第二,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根据你的推断,颁布诏书的是(  )
A.孝德天皇
B.屋大维
C.伯里克利
D.汉谟拉比
14.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城市里的人可以完全自由
B.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C.城市的空气相对清新
D.城市已不受国王管辖
16.“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商鞅变法相比较,最主要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B.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C.都废除了土地国有制度
D.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17.下列选项属于日本大化改新的国内背景的是(

①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日益激烈
②以苏我氏贵族为代表的豪强贵族专权跋扈,独揽朝政
③中国大唐王朝的高度繁荣,刺激了日本统治者
④建立起天皇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它试图……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为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这表明(  )
A.改革废除了贵族对部民的私有制
B.改革颁行了租庸调制
C.改革实行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管理
D.改革使日本的土地归农民私有
19.下列关于马镫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骑马奔跑中马镫有稳定身体的作用
B.传入欧洲促进了封建骑士的产生
C.成熟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马用具的完备
D.中国在战国时已能铸造金属马镫
20.《国家宝藏》第五期节目中说道:小小马镫是改变世界军事史的伟大“中国发明”。以下能为这个评论提供依据的是(

①马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作战方式的演变
②马镫的传播历程见证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③马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贸易的发展
④使用成熟的马镫后,骑兵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共60分)
21.(12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这三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1)图1所指的是
帝国,图2所指的是
帝国,图3指的是
帝国。(3分)
(2)图3所示帝国的兴起与宗教密切相关。请问这是指哪一宗教?该宗教的创始人是谁?该宗教对一神教的宣传有何政治意义?(6分)
(3)比较三张图,这三大帝国在疆域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点?(3分)
2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欧洲有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材料二:法兰克宫相丕平把他夺取的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的地区,送给了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丕平加冕,为他的权力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材料三:关于中世纪的欧洲有这样的描述:“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哪一制度?该制度以什么为纽带?
(4分)
(2)材料二中,由“丕平献土”可以看出教皇获得土地的方式是什么?除此之外,教皇还通过什么方式占有大量土地?从中可以看出教会与国王存在怎样的关系?(4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纱幕”是指什么?“人类意识处于睡眠与半醒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4分)
23.(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阿拉伯帝国统治区域曾经是世界文明的摇篮,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令世人瞩目,他们在不同的文明区域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请举两个事例证明“阿拉伯人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令世人瞩目”这一观点。(4分)
(2)在世界文化的贡献方面有这样一种说法:“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你对“阿拉伯人的脚”的理解,并从地理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5分)
24.(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材料二: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授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材料三: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二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一历史背景?
(4分)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方面的改革?这方面改革的具体内容怎样?
(5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改革中的哪一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所描述的改革内容在本国产生了什么共同的影响。(6分)
(4)日本积极向邻国学习,并自觉地、大规模地引进文化,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25.(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英]科技史专家怀特
材料三 无须赘述骑士们的装备对于中世纪军事贵族封建主义制度具有何等意义。……中国的火药在这一时期后期有助于摧毁这一社会形式,而中国的马镫最初曾促成这一社会形式的形成。
——[英]科技史专家李约瑟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战马上是否有金属马镫,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
成熟马镫的使用有何重大意义?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的“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的含义。(4分)
(3)
马镫传入中世纪的欧洲后,对欧洲的影响非同小可。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马镫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主要影响。(2分)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世纪的欧亚国家测试卷(一)
参考答案
1、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D
B
C
D
B
C
D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C
B
A
B
B
A
A
C
D
D
二、非选择题
21.(1)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3分)
(2)伊斯兰教;默罕默德;有助于打破狭隘的部落界限,促进半岛统一。(6分)
(3)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虽然在征服和扩张过程中伴随着暴力、奴役和掠夺,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3分)
22.(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土地(土地的封赐)。(4分)
(2)接受国王的赐赠(1分);巧取豪夺(1分);
关系:教会与国王相互勾结,相互利用,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2分)
(3)基督教(2分)。基督教会垄断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和教育(基督教会把文化笼罩在神学的控制之下,或基督教思想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或神权在精神或文化领域凌驾一切)。(2分)
23.(1)现代“代数学”来自阿拉伯文;伊斯兰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医学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等(任意写出2点,4分)。
(2)阿拉伯人改造了印度人发明的从零到九的计数法,并把它传播到欧洲。由此产生了“阿拉伯数字”的名称(2分),说明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桥梁作用)。(2分)原因: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1分)
24.(1)大化改新(2分);曾来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他们回国后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是当时拥护改革的重要力量。(2分)
(2)经济上的改革(1分);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2分)。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2分)。
(3)商鞅变法(2分);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2分)。
共同影响: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2分)。
(4)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爱或民族的长处和先进文化,并为我所用。(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正视自身不足,善于学习他国先进文化,取长补短;要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做到与时俱进;言之有理即可)(3分)
25.(1)没有(1分)。因为中国铸造金属马镫大约在3世纪的时候,所以春秋战国不可能出现金属马镫。(2分)
(2)成熟的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马用具的完备,骑兵的发展由此进入新时期。(2分)骑兵可以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复杂的战术动作和训练变得容易了;骑兵不但可以穿上沉重的铠甲,还能够更好地运用马的力量,为重甲骑兵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分)
(3)马镫将骑手与马融为一体,这些骑手手持长矛或重的长枪,越来越普遍地披挂金属盔甲,他们成为纵横欧洲中世纪近1000年的封建骑士。(2分)
图3
图2
图1
春秋战国期间战争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