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 三年级 上册 科学 学科教案 单元: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课题6.《肥沃的土壤》 课时1 一、教材分析 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科学态度: 1.通过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 2.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形成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知道土壤的肥力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保护土壤的意识。 会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改良土壤肥力。 四、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难点: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学生分组材料:做肥料袋的材料(透明塑料袋、香蕉皮、菜叶、草根、土壤) 六、教学过程 1.教师拿出一盆期生长在贫瘠土壤中的植物,让学生观察,说出植物生长状况,猜测原因 2.学生猜测,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肥沃的土壤》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 观察土壤的表层和下层,比较不同之处,知道土壤中有腐殖质 1.学生自己观察不同颜色的土样和落叶下的土壤的特点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土样和落叶下的土壤的颜色,各是什么颜色?各有什么不同? 3.学生户外活动,捡些树叶回来。 活动二 了解土壤动物与腐殖质形成的关系 1.组织学生观察落叶在土壤中的变化,开始落叶是什么颜色的,后来落叶是什么颜色的,最后落叶哪出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土壤的颜色可能跟什么原因有关? 2.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交流 3.师总结: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植物的遗体 4.组织学生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学生会说有小虫子,那小虫子在土壤里都会留下什么呢? 5.师总结: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物的遗体 6.引导学生看书,了解肥沃的表层土形成的过程中小动物在其中起的作用。 再让学生看课前观察的两盆不同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从而了解到土壤的肥沃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7.师小结: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设计意图:通过采集并观察肥沃的土壤,发现肥沃的土壤中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通过分析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的变化,知道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黑色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活动三 知道土壤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了解常用的改良土壤的方法 1..师:植物生长靠肥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土壤都是肥沃的,如山区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还有些地方土壤肥力也不足。那有什么办法能把这些贫瘠的土壤变肥沃呢? 2.学生自由讨论。 3.看书了解改良土壤的方法。 4.老师给以适当的解释说明。 [设计意图:在明晰腐殖质的概念的前提下,学生回归初始问题情境。在想方设法帮助贫困山区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 活动四 做一个肥料袋,了解腐殖质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 1.过渡:我们已知道了改良土壤的方法,(出示课前那盆土壤肥力不足的花盆,)让我们想想办法,能不能让这盆花长的更茁壮。 2.学生小组讨论。 3.制作肥料袋 4.老师帮学生明确制作步骤: (1)在装有土壤的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叶等。 (2)往袋中均匀地洒一点儿的水。 (3)封紧袋口,翻动一下。 (4)把肥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 (5)经常翻动,每隔几天要进行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5.老师强调肥料袋的常管理很重要。组织学生分好工,定期记录汇报,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蔬菜果皮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通过持续5个星期的观察任务,培养学生坚持长期观察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6.肥沃的土壤 306641581915174117034290 植物:根、茎、叶…… 动物植物遗体 腐殖质 动物:卵、粪便、尸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