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力——《摩擦力》教学设计 背景: 依据“落实学为中心,构建生本课堂”理念。本节教学采用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学习和活动为中心开展,老师布置任务,展开步骤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学习了重力和力的测量,为这节课的进行有了一定的知识贮备。 教法理念:落实学为中心,构建生本课堂 “学为中心”,其中的“学”包括学生和学习两层含义。“以学生为中心”,是指课堂不仅让孩子的智力生长,更要让孩子的人格得到完善。“以学习为中心”是指课堂中师生的一切行为都应该围绕着如何让孩子先学会、再会学、最后乐学的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器材: 教师用:筷子、玻璃杯、米、水、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自行车、多媒体电脑等。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毛巾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活动一】筷子提米 引导:教师说明实验的过程操作,让学生听清,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课堂前面做演示实验。 学生操作1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 学生操作2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 引导提问: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小棍提起米杯来呢?你能给这个力取个名字吗?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的概念 【活动二】做一做:体验摩擦力和摩擦力的方向 引导体验实验:做各种摩擦动作,让学生体会摩擦力的存在。6个学习小组每组做一个项目,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有的搓手,有的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有的手拿杯子摩擦, ????学生操作并说出体会:得出阻碍相对运动,学生说不出要出引导问题,体会摩擦力方向,运动方向,两者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搓”也就是“摩擦”,由此得出“摩擦力”这一概念。 教师讲解: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结合筷子提米),得出摩擦力的条件提出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相接触关键词。 ????静摩擦:学生举例还有哪些像筷子提米这样的相对运动趋势的静摩擦 ?????滑动和滚动摩擦:发生相对运动的两物体接触面可以是平面和滚动的球面.引入实验体验。 【活动三】:学生分组演示:用小木块和小汽车分别演示摩擦, 总结提问问:“这两种摩擦一样吗?你能给它们分别取个合适的名字吗?”(通过观察比较取名,学生知道了动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教学评析: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创设“摩擦生热──搓手”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一开始便进入激奋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学生探究“摩擦力”做铺垫。请学生命名,让学生实践体会,巧妙地实现了由“给出书面知识”到“引发探究活动”的转轨。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活中你有这方面的经验支持吗? (在分组讨论后收集各组讨论的结果并作记录) 1组:推动粉笔盒比推动讲桌容易,猜想可能与质量有关; 2组:在冰面上行走比在平时的路面上行走困难,猜想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组:汽车速度大不容易刹车,猜想可能与速度有关 4组:汽车轮胎做得比较宽,猜想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大小有关 5组: 教学评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活动四]: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把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准备工作:教师复习与讲解: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实验要点,匀速直线运动。 小组分析讨论:研究一个物理量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实验任务单。 (每小组只需选一个猜想进行探究) [附:实验任务单: ①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钩码、长木板、毛巾等。 ②测摩擦力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实 验 用 到 的 物 理 方 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由学生自行设计,以下为范例仅供参考) 5 ⑤ 分 析 数 据 , 得 出 结 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 实 验 中 存 在 的 问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实验分析误差数据等】 经验展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最后评出哪个小组在实验中合作得更好。 问题举例:如在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值在运动中不易读准,可由一同学负责拉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一同学负责读取示数,一同学负责记录 结论小组展示。 教师分析总结在强调: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速度大小无关,与粗糙程度,与压力大小有关。学生笔记记好。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到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多媒体展示并提问题①破解黄鳝善于逃走的秘密②打桌球时擦的滑石粉和巧克粉分别有什么用?③下大雪时,行走在公路上的汽车轮胎为什么要绑上铁链? 三、课堂小结 你在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回答,完成自我小结)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知识,学习精神等多方面收获,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点总结。 五、课后反思 1.用筷子提米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本节课能很好地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控制课堂焦点走向,只是充当主持人角色。 3.师生关系平等,和谐,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改变死板生硬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氛围,学习情绪很好的调节与控制。 4.探究过程科学严密,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5、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科学能力科学素养的提升,提出问题能力,发现生活中科学知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情绪培养,学生交际合作分配任务等,展示交流表达能力,展示遇到困难与解决方案能力,小组互比激发争强好胜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