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本部分1课时) 1.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了解消化道的组成。以及各种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3.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 4.态度,价值观: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消化系统的组成。 教学准备 几类食物(大米、麦粉、瘦肉、鱼、花牛仁、豆油)的图片(或投影片)或消化器官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这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略,下同。) 人虽然能从事各项活动,但食物是人的命根子。这是因为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如生 长发育、组织细胞更新等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都是由食物供给的,而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靠消化系统完成的。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消化和吸收) 2、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联系旧知识,引了六类营养物质) 我们吃的各种食物中含有六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水、无机盐。 (观察几类食物,分别讲述蛋白质、糖类、脂肪的知识。) (教师出示挂图,观察、提问)观察画面上的6种食物,哪几种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哪几种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糖类,哪几种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脂肪? 3、对三类营养物质的功能作介绍:这三类营养物质,蛋白质以供给人体组织细胞的原料为主,糖类以供给能量为主,脂肪以贮能备用为主。 第二板块----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1、从能被直接吸收的角度对食物进行分类。 能直接吸收的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不能被直接吸收的有:蛋白质、糖类、脂肪 2、引出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第三板块-----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要对这些物质进行消化和吸收,必定需要相应的消化吸收的器官。请学生说说自己了 解的一些消化器官。(学生自由发言)达成对 2、多媒体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 A、展示完整的消化系统及感受各部分器官的大致形态结构和位置。 B、活动让学生摸一摸各器官的大致位置且能用左右上下腹部来描述。 C、对器官进行分类:消化道和消化腺。 D、游戏:找朋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对应。 准备两组头套,一组写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另一组写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十名同学分两组分别让消化腺和消化液找到自己的朋友。通过游戏表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使知识掌握更轻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乐。 第1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 第2课时 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标 1、知道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2、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新课教学 第一板块----- 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这时候食物中的淀粉就开始进行消化。 讨论: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有关的结构? ▲牙齿的结构与功能及牙齿的卫生保健 多媒体展示:牙齿的结构(特别要弄清楚牙本质和牙骨质的位置以及釉质和牙龈的位置,这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地方。) ▲唾液腺对淀粉酶的消化作用 学生实验 请大家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置于三脚架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后待用。 提问:为什么制成的淀粉浆糊要冷却后才能使用? 教师回答:因为如果浆糊没有冷却,那么加入唾液后会使唾液中的酶不起作用。 用凉开水漱口后,略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约3分钟后,将下唇搁在另一个小烧杯口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杯中。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毫升浆糊,之后,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号试管里滴入已准备好的唾液2毫升。振荡这两个试管。 提问:为什么要振荡这两个试管? 回答:使试管中的浆糊与后加的水或唾液充分混合。 同时把这两个试管放在盛有37?℃温水的烧杯里恒温。约过10分钟后,同时取出这两个试管,冷却。 提问:为什么要将这两个试管放在37?℃的水中恒温? 答: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不起作用;温度过低,则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 向冷却后的这两个试管里,各滴入两滴碘液。观察这两个试管里浆糊的颜色发生的变化。 提问:这两个试管里的浆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答:1号试管里的浆糊变成了蓝色;2号试管里的浆糊没有变成蓝色。 解答:对。因为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1号试管里的浆糊经过实验没有发生变化,仍是淀粉,所以它遇到碘就变成了蓝色。而在2号试管里,由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已经将淀粉分解成了麦牙糖,所以它遇碘没有变成蓝色。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第二板块------胃内的消化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挂图,大家已经知道,胃位于左上腹肌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 囊状。现在请大家看胃及胃壁结构挂图,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胃壁的结构分为几层? 回答:分成四层。 讲述:对。由内向外依次是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胃壁内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胃腺开口于胃壁的内表面,可以分泌胃液。 提问: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讲述:胃的主要功能除了暂时贮存食物外,还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 ▲讨论:食物进入胃内,淀粉是否还能继续消化? 淀粉不再被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分解,然后进入小肠。 思维拓展: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呢? 课后作业:调查报告-----龋齿的发生与预防 讨论:(1)班级同学的龋齿发生率 (2)龋齿发生的原因(展示龋齿发生的过程) (3)预防龋齿和防止龋齿进一步恶化的方案 第一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3课时) 教学内容 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新课 第一板块----小肠的结构与其功能 A、大家观察消化系统挂图,你们认为从形上看小肠有什么特点? 回答: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讲述:对,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它盘曲产腹腔里,长约5米~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也分为四层。请看课本中“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在小肠粘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壁。在,我们可以通下面的实验来研究环形皱、壁表面上的结构。 B、实验:大家从实验桌上的培养皿中取一段小肠,然后剪开,再将其内表面向上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 ???特别提醒:观察小肠绒毛实验成败的关键有4条:①小肠必须新鲜。②小肠内壁必须洗干净。③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④把小肠内外表面都放在清水中。 提问:大家有没有看到小肠的内表面有一层绒毛状的结构?用手指在轴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 教师提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 小结:由于小肠在消化道中是最长的一段,其内表面有皱壁和小肠绒毛,就使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增大;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壁薄,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它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C、提问:请大家再观察消化系统挂图,想一想大肠在外形上有何特点? 回答:大肠比小肠短,但比小肠粗。 讲述:对。大肠的起始部分叫盲肠,在腹腔的右下部。盲肠上连着一条细小的盲管,叫做阑尾。食物经消化后留下的残渣,进入大肠后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第二板块-------关于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A、食物的两种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伴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在消化过程中,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同时进行的。 B、关于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目的----达成下列认识: 淀粉的化学性消化开始于口腔,当淀粉和麦牙糖到达小肠后,由于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消化它们的消化酶,因此,它们又进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自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 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又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且主要在小肠内进行,由于只有小肠内的胰液和小肠液中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有消化酶,但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这同样也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上述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C、多媒体展示:营养物质吸收途径的动态过程: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 第三板块-----巩固 1、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后作业: 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篇消化系统的科普文章,请注意收集素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