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通过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二、新知预习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⑴弹吉他时,吉他弦振动发声。敲鼓时,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⑵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摸喉头,有什么感觉?说明人是怎样发声的?停止发出声音,用手摸喉头,又有什么感觉?结论:①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②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也停止。③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2.声音的传播。⑴闹钟响时,铃声是通过什么传入我们耳朵的?假如没有空气,我们也能听到铃声吗?⑵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真空罩实验说明:声音可以通过传播,但不能在里传播。⑶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⑷实验探究:固体能否传播声音?⑸实验探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有大陨石撞上月球时,地球上的人能否听到撞击声?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听到对方的声音,有办法让他们交谈吗?结论: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声音能依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3.声音的传播速度。⑴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相同,它们的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⑵通常情况下,15℃时,V空气=m/s。三、探究演练1.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2.声波:声以的形式传播。3.介质:能够的物质,如固体、液体、气体。4.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5.影响因素。⑴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⑵温度:在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6.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回来的现象。7.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8.原声和回声混合使声音更。四、拓展提升如下图:当逐渐抽出玻璃罩中的空气时,声音会如何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将如何变化?此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五、知识整理与反思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压强、温度有关。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六、成果检测1.下列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A.放在书包里的口琴B.泉水叮咚响中流动的水C.正在发出悦耳哨声的哨子D.牛叫时的声带2.在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3.夏天,室外的蝉鸣让人烦躁不安。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引起的。我们能听到蝉声,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4.下列乐器中利用弦振动发声的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