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课件(共29张PPT+2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课件(共29张PPT+2个视频)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1课时
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部编版
九上第二单元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1.如何正确认识民主价值?P30
2.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P33
3.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特点、意义?P33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形式?P34
5.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障有哪些?P35
学习目标
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先是封一城,后又提出居家隔离,宅在家,人民出行要带口罩,你认为这个民主吗?
材料二:截至2020年9月,美国确诊人数已达500多万,死亡人数十几万,而且数字正不断攀升!美国国内各地因“种族歧视”引发的暴乱不断发生,而总统特朗普只在乎“竞选和选票”,只在乎美国的股市,这真的是美好的民主吗?自由民主的灯塔不亮
想一想
民主的足音
1
想一想
你心目中的民主是怎么样的?
民主的足音
1
民惟邦本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尚书》
政得其民
(治理国家要得到人民认可)
——《孟子》
以百姓心为心
(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老子》
以下语句表达了什么思想?
一.如何认识民主?(1)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民主的足音
1
从以上宪法规定我们知道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享有民主呢?
一.如何认识民主?(2)民主价值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
注意:不是全部人当家做主
民主的足音
1
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最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这枚印章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公章”。
在这里民主通过什么来实现?你还知道哪些实现民主的形式和制度?
一.如何认识民主?(3)民主价值的实现: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民主的足音
1
美国的总统通过大选选出来,中国的国家主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出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
一.如何认识民主?(4)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民主的足音
1
一.如何认识民主?
(1)来源:
(2)民主价值要求:
(3)民主价值的实现::
(4)选择民主道路的决定因素::
大多数人当家作主
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具体国情
民主与专制相对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注意:不是全部人当家做主
民主的足音
1
小结
民主的足音
1
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社会主义民主真正确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
未实现还权于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二.我国民主的发展历程
给追求民主进步、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
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
小结
民主的足音
1
材料一:现行宪法节选: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第十六条 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五十九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材料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的经验教训表明,没有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就很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了完善的法制,就能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制度化、法制化,才能不会轻易被剥夺。
—选自《缅怀彭真》
民主的足音
1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法治体现、保障民主
三.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需要法治保障?
?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民主的足音
1
小结
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新在哪里?
新型的民主
2
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称为新型民主?(新在哪里)
从本质特征上看
从民主特点上看
从民主形式上看
从制度保障上看
新型的民主
2
知识回顾: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可见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1、从本质特征上看
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称为新型民主?
新型的民主
2
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材料一 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总计2980名。各阶层的代表名额和比例为:
少数民族代表438名,占代表总数的14.70%,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归侨代表39名;连任代表769名,占代表总数的25.81%。总体来看,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了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
问题:材料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哪些特点?
广泛性
社会主义民主是有史以来绝大多数人真正享有的民主,能够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主体广泛)
新型的民主
2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可以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内容广泛)
从以下图片你认识到什么?
新型的民主
2
材料一:户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城乡养老并轨、“全面二孩”、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打破“一考定终身”……惠及民生的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强势推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业计划任务年年超额完成,居民收入增速稳稳跑赢GDP,3项医保覆盖超过13亿人口,保障性安居工程总开工量达到3915万套……
——人民日报谈十八大以来实践创新:给人民更多获得感
从以上材料中你读到了什么?
材料二:如医疗问题:逐步完善医疗补助政策:如贵州一男子患糖尿病3年致贫,补助政策出台后医疗费自己只掏600。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新型的民主
2
2、从民主特点上看
民主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
主的特点
最广泛:绝大多数人享有
最真实:充分反映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
最管用:?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作用)
主体的广泛性
权利的广泛性
制度保障
法律保障
物质保障
小结
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称为新型民主?
新型的民主
2
五、社会主义民主有什么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是什么?)P3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P33
新型的民主
2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从视频中你找出民主的形式和制度保障有哪些。
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3、社会主义民主形式
选举民主: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
(少数服从多数)
协商民主: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充分听取各方面、各群体、各层级意见并充分协商,尽可能一致)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六、人民民主的真谛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小结
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称为新型民主?
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保障民
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基本政治制度
4、四项制度的保障
小结
新型的民主
2
表现方面
具体内容
意义
社会主义新型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
一“根本”,三“基本”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本质特征
民主特点
民主形式
制度保障
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称为新型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新”在何处?)
总结
新型的民主
2
生活在民主国家
民主的足音
新型的民主
1.如何理解“民主”?
2.
我国民主的发展历程?
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实践证明了什么?
4.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称为新型民主?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6、人民民主的真谛
课堂练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民主,这说明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

A.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
B.领导阶级的执政意愿
C.它的民主实现形式
D.它的具体国情
D
课堂练习
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

A.党的领导
B.
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政治体制改革
3.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分别是(

A.
选举民主和监督民主
B.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
C.
监督民主和协商民主
D.管理民主和选举民主
A
A
A
B
B
课堂练习
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因为(
)
①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党的领导并驾齐驱、相互制约
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选举民主这一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