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辛亥革命一人英雄主义的史诗,一首民族主义的雄浑交响曲!—梅毅《辛亥革命:启蒙、光荣与梦想》百年梦想,百年荒凉。—梁立俊:祭辛亥革命一百年世界往何处去?人类往何处去?中国往何处去?—章开沅《辛亥革命上下三百年》第19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通过梳理辛亥革命的概念和过程,培养时空意识素养。通过对辛亥革命缘起、跋涉、流变中相关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和局限,并感悟辛亥革命党人的家国情怀。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北京1894.11.241905.8.201912.1.11911.10.101912.2.121912.3.10兴中会檀香山中国同盟会东京武昌起义清帝退位北京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4.1孙中山卸职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北京广义辛亥革命狭义辛亥革命狭义上讲,1911武昌起义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广义上讲,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1912.3.11一、辛亥·革命印象镜像一:晚清印象问题一: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人物个像或群像?你能感受到在当时的中国他们怎样的心态?邹容二、辛亥·跋涉足音辛亥·烟台记忆11月12日烟台革命党人发动起义…驻防烟台清军官员关键人物转变立场,烟台的军队基本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海防营士兵也加入了起义队伍……清军舞凤舰舰长王传炯为烟台军政分府总司令。—《孙中山与烟台革命》镜像二:革命狂潮问题二:为何错综复杂的各派力量在此时此刻不约而同的选择或默认革命?二、辛亥·跋涉足音全国局势云南独立,新军协统蔡钙为都督。江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为都督,江苏独立。11月5日,渐江独立,立宪派汤寿潜为都督。11月9日,广东独立,同盟会员胡汉民任都督。……问题二:为何错综复杂的各派力量在此时此刻不约而同的选择或默认革命?一个人的造反!一群人的革命!一国人的沸腾!镜像二:革命狂潮辛亥·跋涉足音二、辛亥·跋涉足音缘起:为何错综复杂的各派力量在此时此刻不约而同的选择或默认革命?(阅读教材和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布罗代尔历史时段理论历史学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主要体现在时间概念上。布罗代尔将历史时间分别称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短时段也叫事件或政治时间,主要是历史上突发的现象。中时段也叫局势或社会时问,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形成一定周期和结构的现象。长时段也叫结构或自然时间,主要指历史上长期不变或变化极慢的现象。史法指导小贴士二、辛亥·跋涉足音缘起:为何错综复杂的各派力量在此时此刻不约而同的选择或默认革命?(阅读教材和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理论视角长时段社会状况?中时段局势:清廷、权贵?孙文及革命党人?立宪派?广大民众?短时段事件:危机?历史“原因分析”软工具二、辛亥·跋涉足音缘起:为何错综复杂的各派力量在此时此刻不约而同的选择或默认革命?(阅读教材和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理论视角长时段世界民主化趋势、中国长期封建专制下矛盾复杂中时段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权贵贪腐…革命团体、起义锻炼、孙文思想宣传、三民主义…立宪党人倒戈支持革命…谣言四起、民心思变…短时段保路运动…二、辛亥·跋涉足音缘起:重新整理以上史实不难发现……唯物史观:(必然性)革命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推翻帝制,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时空观念:武昌首义后,各省跟风革命,在时间和空间上继续迅速演进和拓展。核心素养、深度解读民心之思变兮!二、辛亥·跋涉足音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北京1894.11.241905.8.201912.1.11911.10.101912.2.121912.3.10兴中会檀香山中国同盟会东京武昌起义清帝退位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1912.4.1孙中山卸职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北京广义辛亥革命狭义辛亥革命跋涉与流变:能否在“时空意识”下梳理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革命最终结果如何?(结合教材标题二部分)1912.3.11二、辛亥·跋涉足音缘起:民心之思变!跋涉:“予不名一文也,所带着革命之精神耳”结合教材思考:“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理想和信念?问题1:“不名一文”大总统?精神领袖思想引领起义锻炼...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国家富强...二、辛亥·跋涉足音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北京1894.11.241905.8.201912.1.11911.10.101912.2.121912.3.10兴中会檀香山中国同盟会东京武昌起义清帝退位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1912.4.1孙中山卸职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北京广义辛亥革命狭义辛亥革命跋涉与流变:能否在“时空意识”下梳理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革命最终结果如何?(结合教材标题二部分)1912.3.11二、辛亥·跋涉足音缘起:民心之思变!跋涉:“予不名一文也,所带着革命之精神耳”问题1:“不名一文”大总统?思想旗帜前期起义精神领袖...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国家富强...孙中山“宪政”理念“主权属全体国民,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由平民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孙中山《建国方略》问题2:“临时”无奈or深意?孙中山革命党人对中国民主共和和宪政之路的信念与探索!二、辛亥·跋涉足音缘起:民心之思变!跋涉:“予不名一文也,所带着革命之精神耳”问题1:“不名一文”大总统?思想旗帜前期起义共和体制...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国家富强...孙中山“宪政”理念“主权属全体国民,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由平民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孙中山《建国方略》问题2:“临时”无奈or深意?孙中山革命党人对中国民主共和和宪政之路的信念与探索!民主之信仰!二、辛亥·跋涉足音缘起:民心之思变!跋涉:民主之信念!流变:民主“岔路口”的妥协问题3:为何选择妥协?(结合教材118页与形势图)宣布独立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还有部分区域在清政府的统治之下。“和”还是“战”?二、辛亥·跋涉足音缘起:民心之思变!跋涉:民主之信念!流变:民主“岔路口”的妥协问题3:为何选择妥协?如何看待妥协?十八星旗:晚明关内汉人所在的十八个行省,金黄色代表与满清对立之炎黄子孙五色旗: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二、辛亥·跋涉足音缘起:民心之思变!跋涉:民主之信念!流变:民主“岔路口”的妥协为何选择妥协?(阅读课本118页)如何看待妥协?史家视角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议题,都经过国会,没有打仗,减少流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治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政府向民国的和平转移,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更体现了一种民族和解、民主妥协、和平建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精神。——孙春勇民主之艰难!“铁血战士”“妥协智慧”“理性公民”中国版“光荣革命”——英《泰晤士报》二、辛亥·跋涉足音“谢谢您老的一枪呢”“现在我们都是社会主义新人了”辛亥·百年回响三、辛亥·百年回响视角一:“载入史册的功勋”《钦定宪法大纲》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言论、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第三章“参议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有权选举、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六章“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对比分析:《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和精神?为何“感谢”?辛亥革命让中国“新”在哪里?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三、辛亥·百年回响视角一:“载入史册的功勋”专制帝国臣民人治......民主民国公民法治......对比分析:《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和精神?为何“感谢”?“新”在哪里?国的转型人的解放三、辛亥·百年回响何等国民?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当告诉他你是中华民国人。老农“茫然惶然,连声曰: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戴季陶集》何种公仆?革命党虽然进了城…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带兵的人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正传》视角二:“寻找缺席的声音”何样国家?“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1912年孙中山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阅读与思考:回望辛亥,何以如此?三、辛亥·百年回响视角二:“寻找缺席的声音”专家视角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有赖于革命的“爆破”,更有赖于革命后的长期渐进式变革..——徐金超建构一个有现代化导向且有足够权威的政府,实施渐进式变革才是当务之急!——孙春勇阅读与思考:回望辛亥,何以如此?三、辛亥·百年回响辛亥·烟台记忆1911年12月24日,孙宝琦在袁世凯的拉拢、利诱下,宣布取消山东独立,恢复旧制。随着清帝的退位和共和廉价的告成,南京临时政府下令停止了所有军事行动,山东的战事也随之结束。烟台军政府撤销,遣散了所有的革命武装,烟台自愿归属了北洋政府…成也妥协败也妥协三、辛亥·小结两种时空忆印象宏观事件忆过程微观人物看精神三个问题谈跋涉缘起:民心之思变跋涉:民主之信仰流变:民主之艰难两大视角思回响功勋:国的转型人的解放遗憾“铁血战士”“理性公民”革命“爆破”渐进变革一个人的造反一群人的革命一国人的沸腾成也妥协败也妥协三、辛亥·百年回响“革命丰碑”——重塑国民“家国情怀”林觉民《与妻书》为天下人谋永福。汝其勿悲。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需把乾坤力挽回邹容: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彭楚潘,就义前:“我们革命要能吃三个弹”热血澎湃“马前卒”三、辛亥·百年回响热血澎湃“马前卒”辜鸿铭:中华帝国最后的辫子教授王国维: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守护传统的卫道士三、辛亥·百年回响热血澎湃马前卒守护传统卫道士大格局下的理性担当孙中山: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天下为公,功成不居!三、辛亥·百年回响如何守护?何时热血?怎样理性?如何肩负起这份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热血澎湃马前卒守护传统卫道士大格局下的理性担当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1、紧扣2017版新课程标准要求,同时依托新版本教材和学情进行课程整合与设计。根据课程标准和新版教材做到重难点精准突破;通过精巧的课程思路设计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和学习。2、多元渗透史法史观和引领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课程每一环节始终以提升学生史学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设计,力争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3、注重引领学生“家国情怀”贯穿课程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课程终极目的。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情感价值资源,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价值观和责任感教育,并引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性深度思考。4、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在课程设计“史料探究”等环节运用平板教学随时向学生推送史料有效拓展思维和视野;同时运用自行制作的学科学习“软工具”进行相关分析和记录,提升课堂效率。二、课程标准:2017版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课标要求为“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终结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三、教学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和知识定位分析:本课是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本课内容在上承第五单元晚晴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下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创性意义。教学内容分析:新教材第一标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主要介绍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包括清末新政、孙中山三民主义、同盟会革命政党及起义锻炼、预备立宪及立宪派立场转变等相关细节知识;需要在一定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指导下,通过多元视角梳理背景原因并理解辛亥革命必然性。第二标题“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展示了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及结果;需要重点通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分析理解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等重点史实,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伟大意义及局限性。第三标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顺承第二标题重点从多元视角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和价值,肯定了其历史功绩,同时客观分析在时代和阶级局限下革命的遗憾和不足。新教材中史料补充等部分知识通过邹容、林觉民、孙中山等人的事迹展示了革命党人救亡图存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相关史料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尤其需要结合新版本教材知识和相关史料拓展进行知识重难点突破,同时注重多元渗透历史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相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课程教学终极目标。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知识点有一定的认知。只是学生大多十六、七岁,出生于21世纪,他们享受着民主法治社会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果,对中国近代反专制、争民主以及救亡图存的伟大征程只是有所耳闻,却无法深入感知。但高一年级学生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比较强。基于此,笔者在备课时注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点拨启发学生进行知识重难点突破,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从人治到法制、专制到民主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深刻理解辛亥革命在是20世纪初推动中国社会巨变的重大意义。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批判思维逐步向理论型发展,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基于此,笔者在教学深度上运用史法引领等方式指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智慧和理性精神;渗透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素养与能力;深入感知近代革命英烈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与情怀。五、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课教目标设定为:1、梳理辛亥革命的概念和背景原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素养。2、通过对辛亥革命缘起、跋涉、流变中相关史料的阅读分析,多元视角理解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培养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3、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和局限,并感悟辛亥革命党人的家国情怀。六、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多元评价理解辛亥革命的结果、意义和局限性。七、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突破本课重难点知识。2、借助学校倡导的历史学科“软工具”、平板教学方法推送学科学习指导方法和相关拓展史料,深度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3、借助平板教学向学生推送学习任务,及时反馈并有效指导学生继续学习。八、教学设计思路:1、课程结构设计思路:本课紧扣新课程标准要求与教材重难点知识讲解,同时结合学生学情和认知设计了“辛亥.革命印象”“辛亥.跋涉流变”“辛亥.百年回响”三个环节,分别对应和解读教材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大部分知识内容。?笔者设计以地方史导入并首尾呼应:用“烟台——辛亥记忆”拉开帷幕引发学生思考,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以“烟台——辛亥记忆”的结局落下帷幕,深入引发学生自主深入反思。“革命印象”部分既通过“宏观事件析影响”和“时空观念”素养切入解决了概念误区,又透过“微观人物看精神”和视频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教材导读部分中革命者邹容的“家国情怀”,同时承上启下思考“革命缘起”。“跋涉流变”环节笔者设计缘起、跋涉、流变三部分解读革命原因和过程:革命缘起通过“史法植入”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引领学生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跋涉流变通过故事、地图、专家视角等多种形式重点突破民国建立、妥协退让等关键问题。“百年回响”环节笔者设计“永载史册的功勋”“寻找缺失的声音”两个环节分析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和局限:聚焦“国的转型”、“人的解放”谈作用;透视“何等国民?何种公仆?何样国家?”思局限。2、课程线索设计:笔者在依据教材进行课程构建时设计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以上述三部分对应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影响。暗线设计“民心之思变”“民主之信念”“民主之艰难”引领学生情感升华和对“家国情怀”的理性思考。让学生感受“铁血战士的忠肝义胆”、“理性公民的妥协智慧”。最后以人物的冲突进行“家国情怀”的理性教育升华,达成“立德树人”的课程目的。3、核心素养目标实现设计:笔者在课程设计时注重核心素养的多元渗透。“革命印象”环节和“跋涉流变”环节都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形式落实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目标;在“革命缘起”环节设计“史法植入”和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目标;而“家国情怀”素养贯穿课程设计始终,最后升华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九、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结合重点知识时空梳理任务单软工具进行知识预习。(二)课程导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两张照片:???????展示图片一:教师:我身后的地方是哪里?(学生讨论猜测)提示一下:这里曾是清朝两江总督衙门,也曾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的天府所在地,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学生齐声:南京总统府!教师:对!这是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地方,所以我来了!展示图片二:教师:初游到此,这里热闹祥和、岁月静好,怀着一颗对历史的敬畏和情怀,我认真的看、仔细的瞧,当走到中山礼堂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我仿佛看到一群青年才俊在此为国操劳奋斗的背影;我仿佛听到中山先生神圣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的那一刻欢喜雀跃的呼声;我仿佛回到了那场激情燃烧的岁月——辛亥革命!教师总结(出示PPT课题):100多年来,关于辛亥革命我们能听到无数的探讨和声音,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敬畏和思考一起缅怀那段峥嵘岁月!设计意图:运用笔者亲自参观南京总统府的照片切入课题对于学生来说会比较惊喜、有新鲜感。也更容易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在讲述和我们有关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的那段历史,不但拉近了学生们与所学历史内容的距离,还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核心素养和学习目标展示:学生齐读,并一分钟熟悉思考教师:我们就带着这四个目标一起上路。(四)讲授新课:一、辛亥·革命印象1“时空观念”——宏观事件析概念:问题一:关于辛亥革命,你有哪些印象?学生: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师总结(出示PPT):不知不觉大家已经梳理出辛亥革命的大概时空面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概念界定:史学界往往把辛亥革命广义和狭义之分:(ppt展示时间轴和概念解读)教师过渡:在刚刚的回忆中大家看到了一些事,而我却思考这一些人——一起和大家分享!(播放电视剧《辛亥革命》邹容在狱中屈辱背诵《革命军》片段)2、晚清印象——“微观人物看精神”:问题二: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人物个像或群像?你能感受到他们怎样的心态?学生1: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魄…教师:很好,请大家一起阅读教材导入部分:视频中主人公原型正是教材中介绍的革命英雄邹容,他自小饱读诗书,更是海归精英,原可以选择荣华富贵、却一生赤胆忠心、舍身为国,18岁写下革命军,20岁从容就义——这是那个年代革命者的形象.除此还有么?学生2:帝国主义对华的暴力镇压;民众的麻木……教师:对,还有嚣张跋扈的帝国主义、看似愤怒却麻木的下层群众,这就是辛亥前夜的中国!3、革命狂潮:?????(出示辛亥革命爆发时间线)教师过渡:而仅仅6年后革命爆发,举国响应!短短几年,缘何能由最初中山先生一个人的造反,发展到一群人的革命,最终演变成一国人的沸腾?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印象?”首先引发学生回忆,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件切入课题有利于学生自觉构建知识联系和深度学习。本环节设计“宏观事件析概念”、“微观人物看精神”两大视角透视辛亥革命,同时设计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进行解读。明线解决知识目标:通过时间轴方式解决学生长期的知识盲点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的概念不同;同时透过微观人物视频方式承上启下的引出问题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缘何能由最初中山先生一个人的造反,发展到一群人的革命,最终演变成一国人的沸腾?”。暗线培养素养目标:运用不同形式渗透“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并通过引入邹容“革命军”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革命英烈在那个年代救亡图存的志向和抱负,借此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二、辛亥·跋涉足音1、革命缘起——民心之思变!:(1)教师(出示PPT材料):先来看武昌起义枪声传到烟台后的烟台记忆!问题一:有哪些力量参与了革命?学生:清兵、清朝官员、立宪派、旧官僚、革命者……材料一:辛亥·烟台记忆11月12日烟台革命党人发动起义…驻防烟台清军官员关键人物转变立场,烟台的军队基本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海防营士兵也加入了起义队伍……清军舞凤舰舰长王传炯为烟台军政分府总司令。????????????????????????????????????????????—《孙中山与烟台革命》材料二:全国局势云南独立,新军协统蔡钙为都督。江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为都督,江苏独立。11月5日,渐江独立,立宪派汤寿潜为都督。11月9日,广东独立,同盟会员胡汉民任都督。……?????????????????????????????????—《辛亥革命史》问题二:为何错综复杂的各派力量在此时此刻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或默认革命?期待大家能帮我解决这个困惑。(2)史法植入——历史解释:(3)学生探究:A.教师根据布罗代尔时段理论编制历史“原因类分析软工具”,聚焦革命前夜清廷、孙文、政局、危机等视角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B.要求:学生结合教材第一部分和教师平板推送史料、填写软工具表格,提炼有效信息、精准概括。C.3分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拍照上传。(教师展示优秀小组的表格概括,小组代表发言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略)(4)教师归纳(出示PPT教师的总结归纳):大家的对史料的分析总结非常准确,能够在一定史法指导下对历史史料进行重组论证,正是“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要求。历史正是需要这种论从史出的能力和素养。(5)核心素养转换视角:重新整理以上事实,我们再次通过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转换视角就能够理解辛亥革命爆发也迅速发展的必然性了……???教师过渡:或许正因如此革命在民心思变中呼之欲出!却也在艰难跋涉中不断流变!设计意图:本部分“革命缘起”是课程重难点之一,笔者重点设计有三:一,引入地方史资料:通过家乡烟台的革命情况让学生感受“为何错综复杂的各派力量在此时此刻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或默认革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史法植入:运用“布罗代尔历史时段理论”和软工具对教材和相关史料中革命缘起进行深度分析解读,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核心素养渗透: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核心素养角度解读辛亥革命爆发和快速推进的必然性。加强学生深度理解和透过不同视角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2、跋涉——民主之信念!(1)问题一:能否在“时空意识”下梳理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革命最终结果如何?(结合教材标题二部分)学生:回答并梳理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和最终结果。教师过渡:革命的大致脉络已经非常清晰了,可是当走进革命我却越看越不清楚,有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探讨。(2)故事:“不名一文”大总统(PPT出示材料)?????问题二:武昌起义时孙文身在美国,革命爆发后孙文回国,民间纷纷传言孙文身带一大笔资金回国资助革命,面对记者的提问孙文回答说:“予不名一文也,所带者革命之精神耳…”为何“不名一文”的孙中山最终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呢?学生:孙中山最早提出革命的口号、是精神领袖;领导过多次武装起义,有群众基础;提出三民主义、共和政体的思想旗帜……教师总结(PPT):精神领袖、思想旗帜、前期起义锻炼……(出示漫画,体会孙中山在当时国人心中的地位)问题三:(由学生深情朗读教材“学思之窗”)结合教材思考“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理想和信念?学生:民族主义主要体现了争取民族独立的理想;民权主义主要体现民主共和、推翻专制的愿望;民生主义主要体现对人民生活状态的关心……教师总结(出示ppt):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国家富强!不论是三个“临时”的深意还是三民主义的信条和理想,相信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革命者对民主共和、民族复兴的追求和信仰!(继续出示ppt大总统誓词)正如中山先生在誓词中说……教师过渡:可是革命未完,国家未兴!为何短短数日,革命成果却拱手相让?3、流变:民主“岔路口”的妥协——民主之艰难!(1)问题一:为何选择妥协?(阅读教材118页)教材中归纳了哪些迫使孙中山妥协退让的因素?学生:袁世凯武力威胁、帝国主义干涉、革命党人对形势的认识不足、内外交困、各方压力……(PPT继续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运用“空间意识”共同分析南北对峙形势及力量对比)????教师总结:在各方势力较量的背后,正是“战”与“和”的决择,是选择生灵涂炭、血染江山还是妥协退让、和平建国。中山先生选择了后者。问题二:那么应如何看待妥协?学生1:妥协是当时国家形势的选择。学生2:妥协是一种理性的智慧。学生3:妥协体现了当时革命党人的担当和爱国情怀……???教师总结(出示PPT专家视角):中国版“光荣革命”。我们在革命的跋涉流变中感受了到民主之艰难!我想民族复兴历程中我们需要忠肝义胆的铁血战士,也更需要冷静智慧的理性公民。教师过渡(出示PPT照片):50年后,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国宴上,有两位老人见面了(末代皇帝溥仪、辛亥革命第一枪熊秉坤)。溥仪说:“谢谢您老的一枪呢。”熊秉坤说:“现在我们都是社会主义的新人了……”短短两句话道出了辛亥革命的功勋和伟大,先辈已逝,但他们的功勋跟随着这一纸文书(ppt《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永载史册!设计意图:本部分亦设计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线索一:衔接“缘起”、透析“跋涉”、“流变”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和脉络,同时抓取重点问题和知识盲点进行突破:通过小故事“不名一文大总统”解读中山先生革命理想“三民主义”和革命党人对民国的愿景。紧接着提出问题“为何选择妥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再次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对“妥协”原因的“空间地图”形势分析、史家视角引入等三重解读理解辛亥革命中蕴含的政治智慧。线索二:在重难点问题解读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近代中国“民心之思变”、“民主之信念”“民主之艰难”,同时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家国情怀”:民族复兴不仅需要忠肝义胆的“铁血战士”,更需要冷静智慧的“理性公民”。三、辛亥·百年回响1、视角一:“载入史册的功勋”(1)国的转型:问题一:(出示《钦定宪法大纲》和《临时约法》节选对比)溥仪为何要“感谢”这一枪?辛亥革命让中国“新”在哪里?对比分析:《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和精神????学生活动:A.要求:学生结合推送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条理概括。B.2分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代表发言。(学生探究后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基本能够从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角度进行归纳)?(2)人的解放:??????抢答小游戏:教师出示辛亥革命后生活习俗、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变化史料图片,分析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抢答:断发割除陋习、妇女解放、废除跪拜等封建仪式、推动人的自由平等、婚姻习俗进步、服饰中西合璧……)??教师总结过渡:通过文献和史料解读我们感受到辛亥革命带来的不仅是国的转型、更是人的解放。而在这民国转型的十字路口,我们似乎遗忘了一些声音。2、视角二:“寻找缺失的声音”(1)出示老农、官员、公告等不同视角史料体会辛亥革命的局限性:?(2)问题二:回望辛亥,何以如此?(结合辛亥革命的过程、结果多角度分析)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出示专家视角):??这些声音和场景也成了伟大革命的遗憾,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而我却认为对故人不应如此苛责,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有赖于革命的“爆破”,也更需要革命后长期的渐进式变革!教师过渡:再回望烟台革命的最终结局,有些许遗憾和落寞,终究革命在“成也妥协、败也妥协”中落下帷幕。材料:辛亥·烟台记忆1911年12月24日,孙宝琦在袁世凯的拉拢、利诱下,宣布取消山东独立,恢复旧制。随着清帝的退位和共和廉价的告成,南京临时政府下令停止了所有军事行动,山东的战事也随之结束。烟台军政府撤销,遣散了所有的革命武装,烟台自愿归属了北洋政府…——《孙中山与烟台革命》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国宴上的两位老人对话(末代皇帝溥仪、辛亥革命第一枪熊秉坤)创设情境引入辛亥革命的影响,再次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笔者设计“载入史册的功勋”、“寻找缺失的声音”两个环节分别解读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在“功勋”部分通过史料重点从“国的转型”、“人的解放”两大视角探究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在“缺失”环节则从“何等国民”“何种公仆”“何样国家”三重侧面解读辛亥革命的遗憾,并借此追问“何以如此?”本课程以“烟台辛亥记忆”开启,并以“烟台辛亥记忆”的结局落幕,首尾呼应同时升华学生理性思考: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有赖于革命的“爆破”,也更需要革命后长期的渐进式变革!再次回归“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理性培养。(五)课堂小结:(六)“家国情怀”——课堂总结升华:??教师:当辛亥革命缓缓落下帷幕,我却陷入无尽的沉思:在那场激情燃烧的革命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面孔:他们舍家为国、慷慨赴死,成为赤胆忠心的铁血英雄,甘当民族复兴的马前卒。在那段破旧立新的岁月中,我们还看到了这样一些人物:国学大师辜鸿铭——誓死不短发;文学巨匠王国维——投湖殉清。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甘当守护“家国”的卫道士。在那个残破不堪的中国,我们铭记住这样一个名字:他用一生践行着“为民谋福、天下为公”的信仰;国家危难时——奋起革命!民国建立后——功成不居!在更大格局智慧下发扬着一名公民的理性担当!???????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家国情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民族复兴到今日,中国崛起耀眼全球,可是危机远没有过去,种种问题仍压在我们每一个中国后辈的心头,因此或许当下的我们更应该思考这样的命题:在当今世界形势日益复杂的世界与中国,我们对家国究竟应当——如何守护?何时热血?怎样理性?如何肩负起这份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设计意图:从民主信念到民主艰难、从铁血战士到理性妥协、从革命爆破到渐进变革….笔者在课程设计时一直以“家国情怀”为暗线贯穿课程始终,本课结尾时再次总结升华:不仅通过相关人物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更是希望通过人物冲突和本课学习提升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性认知和思考,达成本课的历史育人价值目标。十、板书设计:(二)?????1、辛亥革命印象:(三)?????????????概念理解、精神感悟(四)?????2、辛亥跋涉流变:(五)?????????????原因(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六)?????????????过程:民主信念、妥协智慧???3、辛亥百年回响:积极、消极、反思十一、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1、评价任务一:习题训练与反馈作业要求:习题见平板推送。及时提交并提出学习困惑。2、评价任务二:课后学习资源拓展与作业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晴七十年》张开沅《辛亥革命史》唐德刚《袁氏当国》作业要求:选取一本阅读,并根据下发学习软工具提炼作者对辛亥革命独特观点并进行深度再思考和记录。十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顺利完成,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积极踊跃,节奏比较好,同时也能够深入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教学反馈效果良好。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1、从知识内容上看,部分细节还可以深入挖掘。比如革命爆发的原因还可以通过当时民间谣言等多种史料进行拓展补充,让学生更充分的理解辛亥革命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在分析辛亥革命局限时也可以补关史家观点让学生深刻透析。由于时间原因和课程容量,这些细节方面都没有落实全面,有些遗憾。??解决方案:可以在课程预习时提前下发相关史料让学生感知,课堂上学生理解相关问题时会更得心应手一些。2、从课堂节奏上看,在解决“为什么要妥协”和“革命何以如此”这些问题时,部分学生有些吃力,分析原因仍然是史料不够丰富。解决方案:应提前下发相关材料让学生提前理解,课堂达成上看效果会更好一些。总体上各个环节的课堂生成和情感升华共鸣都超过预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b16108ab016046751607cec4540bd67b.ppt 第1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 课件视频.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