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选择题 1.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遵守的制度是( ) 封建制 B. 禅让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 2.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 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 鲁国国君主动与齐晋结好 C. 周王室地位衰弱 D. 天子依附于诸侯 3.与图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 ①打败蚩尤 ②建立夏朝 ③治服洪水 ④通过“禅让”成为部落首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音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 竹简或木牍上 C. 丝帛或麻布上 D. 宣纸上5.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中国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应用 C. 各诸侯要富国强兵 D. 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6.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 A. 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B. 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C. 战略战术应用得当 D. 战场立功国家赐予田宅和爵位 7.阅读小明同学绘制的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空白处应该是 ( ) A. 夏朝 B. 商朝 C. 战国 D. 东汉 8.任用管仲,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 ) A. 齐桓公 B. 越王勾践 C. 晋文公 D. 楚庄王 9.“笃志博学”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句话,此名句出自下图中的( ) A. B. C. D. 10.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 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 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D. 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11.“祸兮褔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能互相转化,崇尚“自然”,主张“无为”。上述主张可能来自于 ( ) A. 孟子 B. 老子 C. 孙子 D. 孔子 1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早在先秦由法家奠定基础。下列作品能体现法家思想的是 ( )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孟子》 D. 《韩非子》 非选择题 13.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带领)兵救周……有功。周……东徙雒邑(即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1)材料一反映了周朝实行哪一制度? (2)材料二体现了“商君”改革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3)综上所述,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表格填写完整。 (2)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正反史实各一例,印证“施仁政于民”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因此,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分封制所规定的义务。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衰微,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材料中,鲁国朝见其他诸侯国的次数远远超过朝见周王,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的历史史实。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与禹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课本上的图片,该人是大禹,他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以治水著称,顺以禅让的形式把首领的位置让给禹,故D正确。结合所学,其中的打败蚩尤的是黄帝,排除ABC。故选D。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经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所以,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龟甲或兽骨上。故选A。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知识。依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逐渐出现。伴随着私田的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我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选B。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任命商鞅进行变法。 变法中在军事上,商鞅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故选D。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的掌握。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故选C。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齐桓公的知识。 根据材料“任用管仲,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可知符合这一要求的是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使得齐国国力大增,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材料要求,排除。故选A。 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哲学流派及其著作。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出自儒家经典《论语》,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故C正确。《韩非子》作者是韩非,是法家的著名著作,《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是兵家的主要著作,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的认识。“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所以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故选C。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相关知识。“祸兮褔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能互相转化,崇尚“自然”,主张“无为”,符合道家老子的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能互相转化,具有辩证法思想的特点,主张无为而治,故B项正确,故选B。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知识。《论语》记述了儒家孔子的言论,故排除A。《道德经》是道家老子的著作,故排除B。《孟子》是儒家孟子的著作,故排除C。《韩非子》 是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的代表作,故选D。 13.【答案】 (1)分封制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商鞅变法全面、彻底,秦国从此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改革是硬道理;要有创新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分封制知识。依据材料“而秦襄公将(带领)兵救周……有功。周……东徙雒邑(即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依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等措施。依据材料“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可知,商鞅变法影响:变法是秦国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3)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启示,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启示为?改革是硬道理;要有创新精神等。 14.【答案】 ①“仁政”;② 儒家 ;③主张“无为”;④韩非子⑤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各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2)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知识。“行仁政而王”观点是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处无为之事”,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明法者强,慢法者弱”体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百家争鸣的作用: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各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故①为“仁政”;②为儒家 ;③为主张“无为”;④为韩非子;⑤为有力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各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2)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勤政为民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张:体贴民情,爱惜民力。无数事实证明了仁政使国家繁荣,暴政使国家走向衰亡。 _21?????????è?????(www.21cnjy.com)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