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乐音教案教学目标(1)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2)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重点和难点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难点:音色的认识教学过程请大家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大家觉得这段音乐好听吗?学生:好听老师:我们把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相反,杂乱的声音就是噪声1、音调老师:这儿有八个烧杯,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老师用小棒敲击这八个杯子,请大家观察声音有何不同?学生:调子变了。老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乐音三特征中的第一个特征,音调。老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们准备的刻度尺、橡皮筋或梳子,看看能否改变音调。(学生纷纷动手,试着改变音调,教师巡回指导)老师:请大家都来交流一下,看如何改变音调?学生:我发现尺面露出得越短,振动越快,我想是振动的快慢影响了音调。老师:所以说音调的决定因素就是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大,也就是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2、响度(老师拿起一面鼓,同时用鼓槌一次比一次用力敲击鼓面)老师:你们现在听到的声音是音调发生了改变吗?学生:不是,是声音的大小发生了变化。老师:很好,这就是乐音的第二个特征——响度,即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老师:现在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两个音叉,一个乒乓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响度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播放视频)学生:音叉的声音越大,乒乓球离开音叉越远老师:也就是音叉振动越大。在物理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将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放大,变得易于观察,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物体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现在大家说说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学生:由振幅,而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老师拿起鼓轻敲,同时慢慢在教室里环绕走一圈)老师:我刚才保持相同的力边走边敲鼓,你们听到的鼓声有何不同?学生:老师离我近时,听到的声音响;老师离我远时,听到的声音小。老师:对于这个现象,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我想,响度还应该与距离有关。老师:声音的强弱用分贝(dB)来表示3、音调与响度老师:那是不是音调高的响度就大呢?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老师:例如“我不能与他合唱这支歌,他发音太高,我唱不上去”.这儿的“高”是指什么?学生:音调高老师:“我听不见你说什么,请你的声音再高一点.”这儿的“高”指的又是指什么?学生:响度老师:有没有更形象直观的方法来研究声音音调和响度呢?(示波器展示音调和响度的波形图)4、音色老师: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下面几种声音,看同学们能不能猜出他们分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二胡和古筝的声音)学生:老师播放的是琵琶、二胡和古筝的声音老师:你没看见怎么知道是它们的声音呢?学生:因为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声音。老师:很好,这就是乐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即不同物体的声音有自己的特色,音色也叫音品。平时我们能听声辨人,听声辨物,就是利用了音色。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决定的。5、应用老师:管弦乐器是如何改变音调的呢?(播放视频)学生总结管乐的音调——空气柱的长短板书设计:乐音一、音调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2、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二、响度1、响度:声音的强弱。2、响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发声体振动幅度。三、音色: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3/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