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化学 酸碱中和反应-巧妙认知酸碱中和反应 一、考点突破 知识点 考纲要求 题型 说明 中和反应的定义及实质 1. 知道什么是中和反应,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 2. 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选择题 填空题 实验探究题 中和反应是我们生活中应用最广的反应,也是中考常考题型,在中考中约占3~8分。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的理解。 难点: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实验探究。 考点精讲: 知识点一:中和反应 (1)定义: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作中和反应。 易错点: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CO2+2NaOH=Na2CO3+H2O。 (2)实质:酸中的H+与碱中的OH-作用生成H2O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知识点二: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 中和反应一般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外观现象。 【重要提示】 特别反应除外,例如:H2SO4+ Ba(OH)2=BaSO4↓+2H2O。 探究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以HCl和NaOH反应为例):? 1. 指示剂法。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2. pH试纸法。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多次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 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3. 温度变化法。中和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所以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随堂练习】下列归纳或类推中,正确的是 ( ) A. 将氯化氢和SO2分别通入石蕊试液中,溶液都变为红色,所以它们都是酸类物质 B.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一氧化碳和氢气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它们都具有还原性 D.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答案:C 思路分析:A. 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显酸性,但不一定是酸类物质;B. 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CO2+2NaOH=Na2CO3+H2O;D. 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和电子。 提分宝典: 【高频疑点】 正确理解中和反应 1. 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Fe2O3+6HCl=2FeCl3+3H2O不是中和反应。 2. 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但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二者的关系是复分解反应包含了中和反应。 【矫正训练】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1)根据实验一回答: ①加稀盐酸前,一定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②该实验通过稀盐酸与???????????反应的现象,验证了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2)实验二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相同。 (3)实验三中,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X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 A. 酚酞 B. CuO C. Na2CO3 D. Ba(NO3)2 思路分析:(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据加入酸以后的氢氧化铜逐渐消失,溶液变为蓝色,推测酸与碱发生了化学反应。(2)由控制变量法分析,本实验中除了水和稀盐酸的种类不同外,其他各量必须保持相同,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还需控制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相同。 (3)A. 在碱中加入过量的酸后,溶液显酸性,再加入酚酞后溶液仍为无色,说明碱已经不存在了,进而证明了酸与碱确实发生了反应,故A符合;B. 如果H2SO4和NaOH没有反应,那么加入CuO后,CuO和H2SO4反应生成CuSO4,CuSO4会继续和NaOH反应生成Cu(OH)2蓝色絮状沉淀;如果H2SO4和NaOH发生了反应,则CuO会和过量的H2SO4反应生成CuSO4,但由于NaOH已反应掉,则不会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故B符合;C、D两项,由于硫酸是过量的,不管H2SO4和NaOH有没有发生反应,C都会有气泡产生,D都会有白色沉淀产生,故不符合;故选A、B。 答案:(1)① 产生蓝色沉淀 ② 氢氧化铜 (2) 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 (3)AB 化学新视角: 布娃娃流“血”了 只有有生命的物质才可能有血液,但降妖的巫婆只需将宝剑在圣水中一点,就可以将身穿黄表纸衣服的草人刺出血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巫婆的剑根本不是什么宝剑,那圣水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纯碱溶液。草人穿的黄表纸是用天然染料染过的,这种染料是从姜黄中提取出来的。剑上沾有纯碱溶液,碰到姜黄这种物质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使黄色立即变成了红褐色,看上去就像血一样。化学上,把像姜黄这类能够以本身颜色的变化来指示某些物质的酸碱性的,叫指示剂。常见的有石蕊指示剂、酚酞指示剂等。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20分钟) 1. 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 CO2+2NaOH=Na2CO3+H2O B. CuO+H2SO4=CuSO4+H2O C. KOH+HNO3=KNO3+H2O D. Fe+2HCl=FeCl2+H2↑ 2. 下列物质能跟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 ) A. 锌粒 B. 氢氧化钠溶液 C. 氧化铜 D. 碳酸钠溶液 *3. 某溶液的pH=8,为了使其pH降低应该( ) A. 滴加硫酸 B. 滴加NaOH C. 升温 D. 倒出一半溶液 *4. 一种消化药片的有效成分是氢氧化镁,能减缓因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在氢氧化镁与胃酸作用的过程中,胃液的pH变化的情况符合下图中的( ) A B C D 5.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 NaOH溶液中的OH﹣能与酸反应,则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反应 C. 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则饱和溶液也不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D. 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NH4NO3中没有金属离子,不属于盐 *6. 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下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 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 A点时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D. 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7.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______色,pH______7(填“>”“<”或“=”),逐滴向锥形瓶中滴入盐酸并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溶液的pH (填“增大”或“减小”)。 (2)有一瓶溶液pH是4.5,如果要使溶液的pH升高,可以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 **8. 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用滴加方式反应时, 溶液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 (1)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 7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根据曲线判断,该反应是将 (填“氢 氧化钠溶液”或“盐酸”,下同)滴入 中, 理由是 。 (3)当滴入溶液的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若在此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显 色。 答案: 1. C 解析:根据中和反应的定义,只有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才是中和反应。 2. B 解析:盐酸是酸,能跟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一定是碱,只有B项氢氧化钠是碱。 3. A 解析:某溶液的pH=8,说明显碱性;为了使其pH降低应该加入酸进行中和反应,或加水使碱性减弱。 4. C 解析:没吃药之前,胃酸过多,pH小于7,氢氧化镁与胃酸发生中和反应,pH逐渐变大,但是胃酸不会变为中性或碱性,所以pH只能小于7。 5. B 解析:A. 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B. 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就是碱中都含有OH﹣;C.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但是还能溶解其他溶质;D. NH4NO3中虽然没有金属离子,但也属于盐。 6. B 解析:A. 根据曲线得知,开始pH大于7,溶液显碱性,后来pH逐渐变小,最后pH小于7,说明是向碱溶液中滴加酸;B. B点pH等于7,说明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C. A点pH大于7,溶液显碱性,会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D. C点pH小于7,说明加入的盐酸过量,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氢和生成的氯化钠。 7.(1)红 > 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减小 (2)加水稀释(或加碱性物质等) 解析:(1)酚酞遇碱变红,逐滴向锥形瓶中滴入盐酸并振荡,发生中和反应所以红色会褪去;(2)有一瓶溶液pH是4.5,显酸性,如果要使溶液的pH升高,酸性变弱,可以加水稀释(或加碱性物质等)。 8.(1)等于(或“=”) (2)氢氧化钠溶液(或NaOH溶液、NaOH等) 盐酸 (或HCl) 随着滴入溶液的增加,溶液的pH增大(合理表述均给分) (3)NaCl HCl 红 解析:(1)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pH=7; (2)根据曲线得知,pH开始小于7,然后逐渐变大,最后大于7,说明是将碱溶液滴入酸溶液中; (3)当滴入溶液的体积为5mL时,pH小于7,说明盐酸有剩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和HCl,滴入石蕊,石蕊遇酸变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