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考点归纳汇总3.2海水“晒盐”-正确认知溶解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考点归纳汇总3.2海水“晒盐”-正确认知溶解度

资源简介

初中化学 海水“晒盐”-正确认知溶解度
一、考点突破
知识点 考纲要求 题型 说明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 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2. 认识溶解度的概念,并理解其含义;
3. 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选择题
填空题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中考必考知识点,在中考中占5~20分。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及含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难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考点精讲:
知识点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概念: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要点诠释】
(1)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温度和溶质的量的多少有关系。因此在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否则就无意义。
(2)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仍然可以溶解其他溶质。如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仍可溶解蔗糖。
(3)有些物质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不能形成饱和溶液,如:酒精没有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3.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①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时,表明溶液已饱和。
②实验法:当溶液底部无剩余溶质存在时,可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搅拌后,若能溶解或溶解一部分,表明该溶液不饱和;若不能溶解,则表明该溶液已饱和。
知识点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核心归纳】
①条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g溶剂里”,需强调和注意的是:此处100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衡量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标准,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溶解度是所溶解的质量,常用单位为克(g)。
【重要提示】
①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②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关键点:“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点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没有意义,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知识点三:溶解度曲线
1. 含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2. 表示意义:
a. 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b.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c. 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某一相同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d.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e. 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一般物质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快速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3. 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a. 有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
b.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
c.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4. 应用:
a.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b. 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c. 可以知道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d. 可以选择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或提纯的方法;
e. 确定如何制得某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方法等。
知识点四:气体的溶解度
1.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②温度: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2. 应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a. 夏天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b. 喝汽水后会打嗝,是因为汽水到胃中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c. 养鱼池中放几个水泵,把水喷向空中,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
d. 不能用煮沸后的凉开水养鱼,因为温度升高,水中溶解的氧气减少,因而凉开水中几乎不含氧气。
知识点五:物质的溶解性
1. 溶解性即溶解能力的大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来表示。
2. 物质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20℃时,根据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大小,经物质的溶解性分类: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易错点: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习惯上把难溶物质叫作“不溶”物质。
【随堂练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 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 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 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 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答案:B
思路分析:由溶解度的概念,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其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食盐,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A.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其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食盐,故A项说法正确;
B.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由其含义可知,在20℃时,136 g食盐饱和溶液中含有食盐36g。故B说法错误;
C. 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故C项说法正确;
D. 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D项说法正确。
提分宝典:
【综合拓展】
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它们与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A. 饱和浓溶液 B. 饱和稀溶液 C. 不饱和浓溶液 D. 不饱和稀溶液
(1)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和稀没有必然关系。
(2)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剂、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其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高频疑点】
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性和溶解度都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不因溶质和溶剂的多少而改变,但与溶剂和溶质的性质有关,并受温度的影响。
区别:
溶解性: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水里溶解能力的大小。通常用难溶(或不溶)、微溶、可溶、易溶等较粗略的概念表示;
溶解度:溶解度是衡量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定量的表示方法。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20分钟)
*1. 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发现a溶液有晶体析出,b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再向b溶液加入少许b晶体,晶体消失。则图中能正确表示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

A B C D
2. 下列因素:①溶质种类;②溶剂种类;③溶质质量;④溶剂质量;⑤温度;⑥压强;⑦搅拌、振荡。其中与固体溶解度无关的是( )
A. ①②⑤ B. ④⑤⑥⑦ C. ③④⑥⑦ D. ⑤⑥
*3. 根据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 将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D. 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4. 固体物质W在水、乙醇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
B. t1℃时,物质W在水中的溶解度为mg
C. t2℃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相同
D. 将t1℃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
5. 现有60℃的硝酸钾溶液500g,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掉10g水,则溶液中一定保持不变的是( )
A. 溶质的质量 B. 溶剂的质量
C. 溶液的质量 D. 硝酸钾的溶解度
*6.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t℃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升高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 10℃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7. 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
(2)t1℃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 (填“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_______(填物质序号)
**8.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
(1) ℃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把20g 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 (填字母)。
A. c>a=b B. b>a=c C. a>b>c D. b>a>c
(3)在t2℃下,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溶剂的质量可能变小 B. 溶液的质量可能变大
C.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 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答案:
1. C 解析:由题意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同时符合的图象只有选项C。
2. C 解析:物质的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溶解能力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有关。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由溶解度的定义可知,不管溶质或溶剂的量有多少,固体的溶解度都只看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溶质的质量,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无关;搅拌、振荡只能加快溶解的速率,而不能增大溶解的质量,故溶解度与是否搅拌或振荡无关。
3. C 解析:A项中没有温度限制,所以不能比较甲、乙溶解度;B项中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之后,还是不饱和溶液;C项因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都会有晶体析出;D项中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但是题中并没有说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以错了。
4. D 解析:A选项中,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是正确的;B选项中,t1℃时,物质w在水中的溶解度为m g是正确的;C选项中,t2℃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t2℃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相同,是正确的;D选项根据溶解度曲线的特点,物质W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将t1℃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时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
5. D 解析:硝酸钾溶液蒸发掉10g水,溶剂、溶液的质量随之减小,故B、C两项错;溶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要看在蒸发过程中是否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因题目中没有说明原溶液是否饱和,所以无法判断蒸发10g水后是否有晶体析出,故无法判断溶质的质量是否改变,A项不正确;由于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不变。
6. B 解析: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溶解度时,必须限定温度,所以A项不对;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C项不对;1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小,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应小于乙的质量。
7.(1)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2)不能 (3)cba
解析:(1)在溶解度曲线上两线相交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2)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即t1℃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20g,在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g,所以只能形成60g溶液。(3)在t2℃线与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越靠上的物质的溶解度越大。所以应是:cba。
8.(1)t1 (2)C (3)D
解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是50g、38g、小于20g,所以50g水中最多溶解a、b、c的质量是25g、19g、小于10g,把20g a、b、c三种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b>c;
(3)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所以在t2℃下,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A. 蒸发水分变为饱和,溶剂的质量减小;B. 加溶质变为饱和,溶液的质量变大;C. 不管是蒸发溶剂还是加溶质,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D. 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