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3)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找到镜中像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2)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 (3)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对称美,并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2)在用多种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实验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替身”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 虚像的概念 教学器材: 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方格纸、两个相同的小人 教师用:玻璃、白纸、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小蜡烛、火柴、烧杯、镜子、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实验探究、归纳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一.前概念测试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三、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2.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全班交流归纳 四、重做前概念测试 五、成像原理 六、反馈练习 1.人用透明玻璃片( ) A.可以看到自己的像 B.不能看到自己的像 2.人照镜子,镜子里的人像( ) A.人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越近像越大 B.像的大小不随人离镜的远近而变化 调查学生的经验,评价:少数同学敢于有自己的观点,这种精神非常宝贵,是对还是错,我们先保留各自的观点 演示实验 后面这支蜡烛的奥妙在哪儿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 首先认识平面镜,物、像、物距、像距等名词 屏幕展示:生活中的镜子、玻璃、抛光金属、 教师: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来说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板书记录 教师:我们知道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方法.现在我们想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什么器材呢? 教师:如何判断像与物的大小? 紧贴是特殊情况,物体远离后又怎样比较呢?还有如何测量像到镜面的距离呢? 教师:用镜子我们能不能确定像的准确位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看前面的实验 移开后面的蜡烛,透过玻璃大家看到了什么? 再移动后面的蜡烛和像重合,后面的蜡烛现在在哪?是不是在像的位置? 很好.用玻璃“替代”平面镜进行探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了。用笔把像和物的位置描在方格纸上可不可以比较距离? 换一支大蜡烛放在像的位置,像和大蜡烛有没有完全重合?可见只有完全相同的蜡烛才能和像完全重合,这就相当于找了个和物完全相同的“替身”去和像比较 我们把这种用玻璃替代镜子、替身替代像的方法叫替代法。 介绍器材和方法:用两个支架固定玻璃,另外两个带红点的当作小人,用替身确定像的位置,描点记录在方格纸上,同时观察大小、左右关系。再把器材盒当白屏放在你确定的像的位置上,在玻璃后面直接观察白屏能不能看到像?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评价 引导学生分析得结论(板书) 实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提示:再看看像物的连线和镜面有什么关系? 解释人的视觉有近大远小的效果,所以人看到像越远越小,但实质大小总是相等。 通过课件引导分析成像原理 师:我们把这种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板书),不能用屏幕接收.顺便说一下:能够用光屏接收的像称为实像.比如小孔成像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板书) 课件出示 读题并回答 观看:后面的蜡烛不点自燃、用水浇不灭,感到吃惊 学生了解各种平面镜 学生联想平时照镜子的情景,做出合理的猜想,举手回答 左右相反 像与物体一样(大小、颜色、形状) 上下一致 物体靠近镜子像也靠近镜子 像到镜子的距离与物到镜子的距离相等 学生:平面镜、物体. 学生---思考『设计方法』 把蜡烛紧贴平面镜,像也紧贴平面镜, 疑惑 前面蜡烛的像、后面的蜡烛 玻璃后面的蜡烛与 “像”重合. 数格子就可以 没有 是 明确探究方法 亲自体验,验证猜想 『结论表述』 像与物大小形状始终相同 (不管移近或远离.) 像距等于物距 像和替身的红点不重合,说明像物左右相反 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领悟成像的特点 明白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光的反射 学生思考回答 七、课后作业: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1.阅读课本中的“凸面镜和凹面镜”. 2.调查一下平面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平面镜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没有不利的方面呢?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874520185420关于镜 面对称 00 关于镜 面对称 325120-254000 1696720-444500 大小相等 到镜的距离相等 像物 左右相反 上下一致 连线和镜面垂直 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1.本节课设计是以“前概念测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创设情景”照镜子并向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 2.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以前没进行这种类型的课,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参与交流讨论,尤其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我说的太多,占用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较短。尽管完成了教学任务,得出了实验结果,但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而且教师在上这类探究实验课时要积累经验,总结失败的原因,是课堂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