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作文素材:赓续抗战精神;不负青春韶华;用红色精神;谱写时代华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热点作文素材:赓续抗战精神;不负青春韶华;用红色精神;谱写时代华章

资源简介

高考热点作文素材:赓续抗战精神;不负青春韶华;用红色精神;谱写时代华章
目录:
赓续抗战精神
汲取复兴力量
丹心赤忱系家国,激励我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
用红色精神凝聚干事创业攻艰克难的精气神
始终把人民所思所盼作为“十四五”坐标原点
广大青年必须时刻牢记总书记“三不负”的殷殷嘱托
不负青春立大志,不负时代勇担当
不负青春韶华,谱写时代华章
赓续抗战精神
汲取复兴力量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刘斌杰
  1931年9月18日晚,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以巡视铁路为名,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铁路,栽赃嫁祸于中国守军,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攻击,炮轰沈阳北大营和兵工厂,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者对爱好和平的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不屈的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站在新的历史的交汇点上,回望“九一八”,重温抗战历史,意义尤为重要,赓续抗战精神,汲取复兴力量。
  硝烟远去、国殇难忘。“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这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日子,记忆从未褪色、历史仍有回响,定格为一个民族永恒的集体记忆。历史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现在和未来。纪念历史不是为了咀嚼苦难、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重申和平与正义的价值,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近代以来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虽然历史已经远去,历史的伤痕还在,历史的警示还在,历史的教训还在。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和平的发展环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我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必须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戮力同心、矢志奋斗,为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赢得更多的掌控权。
  缅怀先烈、汲取力量。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全民抗战中,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慷慨赴难,用生命点亮了民族历史的阴霾,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们舍生忘死、义无反顾,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挽救民族于危难,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他们站着是一面面旗帜,倒下时一座座丰碑,这是永远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没有外敌入侵,无需时刻面临生死抉择的考验,但我们仍然需要发扬先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勇于担当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不回避、不退缩、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心协力、真抓实干、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告慰为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先烈们。
  珍视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并且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历史是无法重复再现的,也是无法从头再来的。但是,未来是可以选择的,也是可以开创的。镜鉴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中国的明天和未来,就是要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的我们,不应忘却民族苦难的惨痛记忆,更应珍惜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传承好弥足珍贵的抗战精神,用历史的火把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丹心赤忱系家国,激励我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周军
  9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宣言”署名文章:丹心从来系家国。文章强调,历经百转千回,那些无法被时光冲淡的,是精神的凝聚、价值的沉淀;那些始终激励人们前行的,是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这篇五千多字的长文,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气势磅礴,全文分为4个部分,陈述的事实、阐述的观点让人为之一振,鼓舞了无数网友,激荡着每一名国人的爱国、报国热情。
  文章指出,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更加奔涌流淌。什么是家,什么是国?在中国人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疫魔”之下,14亿中华儿女用赤诚行动注解着家国的深刻内涵。“95后”社区女医生甘如意冒着严寒历经4天3夜,争分夺秒从荆州老家返回武汉,行程超过300多公里,成为抗疫一线坚强的“战士”;武汉普通一家三口人,父亲不幸感染病毒离世后,母亲和儿子把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以大义之举诠释了家与国的深层次关系……在面临风雨的至暗时刻,千千万万颗星火汇聚起来的万丈辉光,让“家国”这个看似宏大的字眼,显得如此真实而近切。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打开中国的精神“图谱”,“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推己及人、由家及国,能舍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力量,引领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思维方式、文明逻辑。传承和弘扬好优良价值基因,14亿中华儿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举国同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坚决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力挽狂澜取得了疫情防控战略性胜利。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感叹:“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展现出不畏牺牲的精神。如今,我再次看到了这种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砥砺着华夏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从昨天走向明天。
  文章指出,正因为有着深厚的家国责任,中国共产党人才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走过大革命的烽烟,战胜长征路的艰险,淬炼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沙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正是有着强烈的家国担当,青春中国、壮美中国在亿万人民的双手雕刻下越来越精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与日俱增。为了千百年来的小康梦,320多万扶贫干部奋战在基层最一线,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疫情来袭,4万名建设者齐聚武汉,仅用十多天时间就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400多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保山河安澜、护人民安宁。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前进征程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当此之际,更需要我们弘扬来之不易的伟大抗疫精神,把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每个人的行动,激发风雨无阻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动能。
用红色精神凝聚干事创业攻艰克难的精气神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王婷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温暖”这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故事见证了军民鱼水情,也从一个侧面阐述了红色精神的意义和实质所在。2017年,故事发生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以“半条被子”的故事为主题建成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成为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爱国主义和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2020年9月16日,时隔近4年时间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首先就参观了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重温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并强调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也提到了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勉励同学们说作为“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地,红色基因要在你们身上得到体现。革命事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在今天的青少年一代手中实现。
  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和我们整个国家、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基石和支撑。站在新时代,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曾经贫困户占了全村人口三分之二的沙洲村,大力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在2018年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这无疑是红色精神凝聚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在决战脱贫攻坚中发挥有力作用的最真实写照。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要以中华民族的红色精神为引领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传承好老一辈革命家一心为国为民的革命情怀,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不断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今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发展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要打赢这场硬仗难度更大、时间更紧,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最后关头越要绷紧弦,越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革命精神,要用红色精神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攻艰克难的精气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我们必须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必须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必须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唯如此,才能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才能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始终把人民所思所盼作为“十四五”坐标原点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腾扬阳
  9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从“一五”到“十三五”,每一个五年规划都对推动国家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规划包罗万象,涉及各行业各领域,但不论怎样复杂,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底色。一段时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听取相关领域人士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明确要求,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对群众发展权益的坚定保障。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十四五”规划编制要始终把人民所思所盼作为坐标原点。党群、干群关系好比鱼和水关系,只有鱼水情深国家这条大河才能长治久安。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最有发言权,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既需要从中央的总体构想出发,又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和企业自上而下的系统谋划、层层推进、稳扎稳打。
  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既然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统领性、性纲领文件,就必须站得高、看得远,必须统揽全局、把握全面,明确制定的原则和目标,要与第二个“百年目标”紧密相连,与实现基本现代化战略目标紧紧相扣,真正使“十四五”规划成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南。要凝聚共识、汇聚民智。“十四五”时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就必须把握好阶段性规律,开好中华民族这条大船,不仅需要中国共产党“掌舵引航”,更需要亿万人民群众“齐心握桨”,方能众人划桨开大船,遇到风浪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顺利驶向伟大复兴的胜利彼岸。要打好“硬仗”、温暖民心。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围绕脱贫摘帽主线,把握增收核心,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发展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增收等硬仗,提升保障水平,描绘出让群众满意的“宏图远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始终把人民所思所盼作为“十四五”坐标原点,就必须通过对阶段性特征的深入分析、对重大问题主要矛盾的深入研究、对新冠肺炎疫情后出现的重大变量的深入把握,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能职责摆进去,更加准确把握时与势、危与机,用实打实的行动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才能描绘出最美“十四五”发展蓝图。
广大青年必须时刻牢记总书记“三不负”的殷殷嘱托
来源:红网
作者:陈觉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临别时对青年学子深情寄语:“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本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作为年青学子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将这个信念种子深深埋在祖国的沃土中,不断汲取营养,找准方向,开花结果,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参天大树、栋梁之材,只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负重托,不负韶华,就一定会成功!
不负青春,要汲取营养、积蓄能量。“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拓宽思路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学习科学方法,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扎根大地,强基固本,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道路,做到接地气、重实践、出真知。还要红军长征精神,为全面发展积蓄后劲。青年人要在学习中,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让勤学善思实干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努力成为能担重任、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才。
不负韶华,要找准方向、向光生长。“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伟大的新时代树立远大理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激发向上向善成长的内在动力,追求正确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质,肩负起社会责任,肩负起历史使命,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真善美;做好自我管理,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到自己的健康成长上,追求卓越发展。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把稳青春奋斗的正确航向。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在党的领导下,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让青春永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不负时代,要开花结果、绽放精彩。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时代造就青年,青年手绘蓝图。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今天的青年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青年人要在学习中,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让勤学善思实干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努力成为能担重任、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才。唯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方能在这个历史舞台留下一抹绚烂的色彩。
不负青春立大志,不负时代勇担当
来源:红网
作者:向秋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考察时,同师生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离开校园时,师生们闻讯赶来,高声向习近平总书记问好。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本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望青年,为广大青年学子搭建筑梦舞台,指明人生奋斗方向。广大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放歌新时代,建功新征程。
不负青春立大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志向是漫漫人生路上指引前行的明灯。有大志,才能成大业。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就立下雄心斗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立大志,就是要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做有利于人民利益的事,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以梦为马,志存高远,斗志在心,不忘国家,不负年华。
不负韶华勤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时代处于人生的积累阶段,每天都有新期待,每天都有新收获,拥有无限可塑性和可能性,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奋斗就要勤学。青年要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锻造过硬本领,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要勇于创新。广大青年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要进一步焕发创新创业的激情,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的自觉,切实将创新创业与为国家尽责、为民族担当紧密联系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发展。
不负时代勇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每一代青年皆有其必须担当的历史重任。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千千万万青年将全程参与和见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变为现实。广大青年要听从祖国的召唤,保持和发扬奋斗精神,做时代的弄潮儿,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广大青年要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奋斗,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开辟新领域、建立新功业,在矢志报国和服务人民中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华章,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奋斗中梦想成真。
不负青春韶华,谱写时代华章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离开校园时,师生们闻讯赶来,高声向总书记问好。面对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习近平说:“见到你们很高兴,让我想起岳麓书院的两句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真是人才济济啊!”他表示,“于斯为盛”首先指的是湖湘大地代有人才出,涌现出许多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材。新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青年人正逢其时。(9月18日
央广网)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说起青春,第一感受就是朝气蓬勃、生机无限。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一代青年,很多寄语已经成为励志人生的经典。“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学子的希望,更是对全体青年的希望。作为新时代的一代青年,绽放青春正逢其时,用激情与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战,骄傲、自豪且责无旁贷。
看到新闻中那些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就忆起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青春,多么阳光而热烈的字眼;理想,多么美好而宏伟的目标!校园里洋溢的青春气息,飘荡的青春之歌,践行的青春誓言,都让我们这些“过来人”抚今而追昔,羡慕而回味,当年我们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挥手作别时的情景又历历在目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虽然不能回到青春时代,但青春的力量依然激励着大家砥砺前行。
不管是正在深造的高校学子,还是已经投身祖国建设各行各业的青年俊才,面对的都是崭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人:“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长,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这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寄语,确实让人豪情满怀。总书记激励年轻人用“奋斗”践行无悔的青春,就是希望广大青年要学会在前行的路上不怕困难、披荆斩棘、锐意进取。
确实,随着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青年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每每走进学校或党政机关大院,一股青春的气息就迎面扑来,那一群群青年男女,撑起了一片时代的蓝天。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固然喜欢平川跑马,缓流戏水,但更多的却要去攀越崇山峻岭,战胜激流险滩。这就要求年轻干部们,要练就一双“打虎手”,锻造一把“斩龙剑”,唯有要通过学习、实践,并为理想而“奋斗”,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
君不见,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无论是医务工作者、机关干部还是广大志愿者,“青年”都是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像登山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毫不退缩。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脱贫攻坚,都不是一马平川,其间还有有不少险滩、暗礁,需要因地制宜地去解决。面对如此艰巨的时代重任,青年一代将无所畏惧地把使命扛在肩上。“我的青春我作主”,面对困难而无所畏惧的青春才是有内涵的青春,有诗意的青春;也只有真正走进他们,才感受得到他们火热的激情和心中那团燃烧的阳光。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林清玄说:“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当今的年轻人,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人,将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风雨”,就更应当在风雨中磨练自己,使自己具有坚定的担当,胸怀凌云的壮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方可“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用不懈的“奋斗”描绘祖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谱写出壮丽的时代华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