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课题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说课稿

资源简介

二氧化碳制取说课稿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二《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
一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制法后,初步形成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情况下设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选择,从而获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所以本节课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今后化学的学习都奠定了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以及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再次提升,我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装置。
2 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3 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类比等方法,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2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2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观点,学会合作。
3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装置的使用及制取气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设计思路出发,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四 学情分析
学生们已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了发展,对于常见的使用也有所认识,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还有待老师培养。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接受?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并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五 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二氧化碳制取和氧气制取两者之间的联系,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回顾制取氧气知识的方法、对比实验探究两种手段。通过制取氧气的知识方法回顾,明晰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思路;通过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两项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制取装置,使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认识,产生由简单模仿到灵活选择再到自主设计的认识飞跃。
六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在我们所学过的反应中,有哪些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呢?实验室里能选用这些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吗?
(2)师生活动(投影)——议一议
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
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 能否用于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及理由
1 C+O2==CO2 不能,制得的气体可能不纯
2 石蜡+氧气 → 二氧化碳+水 不能,制得的气体可能不纯
3 动物的呼吸 不能,制得的气体可能不纯
4
2CuO+C==2Cu+CO2↑ 不能,条件较难满足
(3)教师讲述:要制备一种气体,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生成性,可进行性,可操作性,装置的安装是否便利,收集的气体是否纯净等,我们所熟悉的这些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因为生成的气体可能不纯、反应的应条件较难满足等原因,不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接下来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入绪言中的一个实验,即用碳酸盐和常见的酸反应也可制得二氧化碳,再用一体机展示四组常见碳酸盐和常见酸的反应,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反应是否适合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新课讲授
我用一体机展示如下几组反应:
实验药品 分析
1 浓盐酸和块状石灰石 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混合,使得气体不纯。
2 .稀盐酸和碳酸钙粉末 反应太快,不便于气体收集
3 稀盐酸和碳酸钠粉末 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会包裹住石灰石,阻止反应进行。
4 稀硫酸和块状石灰石 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会包裹住石灰石,阻止反应进行。
对于药品选择这一难点的突破我是这样和学生探究的:
不用浓盐酸:先给学生分析浓盐酸的成分,再讲解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有极强的发发性,学生自然明白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所制取的二氧化碳混合使得二氧化碳不纯。
不用碳酸钠,碳酸钙粉末:我设计了一组实验,分别向两只烧杯中放入碳酸钠,碳酸钙粉末,点燃两只短的蜡烛分别放入其中,再分别向其倒入稀盐酸观察现象。这个环节邀请学生进行操作,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不用硫酸:与学生共同查阅资料,了解生成物硫酸钙的溶解性。从而分析硫酸钙是微溶物会包裹住石灰石阻止反应进行。
引导学生分析哪种反应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学生分析后得出结论:稀盐酸石灰石(或大理石)的反应速率适中,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我再讲述:由此可知,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时,我们要就以下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制得的气体较纯;反应条件容易满足;反应速率适中等。由于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符合上述几点要求,因此,我们将该反应确定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板书:一:反应药品 二:反应原理)。
接下来引导学生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
过渡:在第二单元,我们曾研究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请同学们回忆相关知识。
学生回顾
药 品 KMnO4 H2O2溶液和MnO2
反应原理 2KMnO4==K2MnO4+MnO2+O2↑ 2H2O2==2H2O+O2↑
反应物状态 固体 固体、液体
反应条件 加热 不需加热
发生装置 A B
收集装置 C或D
验证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瓶内,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
验满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则证明已满。
教师的处理:在此,我在课件上是把发生装置图和收集装置图分开来展示的,先从发生装置入手,让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选出不同药品制取氧气时所用的发生装置,接着再给出制取氨气和氢气的药品和原理,启发学生选出发生装置,然后又回到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原理上,这时,学生自然而然都会选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教师板书三:发生装置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你们是依据什么来选择发生装置的?这时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思考中。当然,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但都说出了主要思想,教师再用一体机展示发生装置的依据。用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述。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的选择,我仍然采用这样一个思路。板书四:装置选择的依据
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装置的选择有了感性认识,也理解的较好,但是,要让他们把装置选择的依据严格地用语言表述,还是有些难度。因此,在讲依据时,我就运用了先启发,再理解,再默记,表述,再理解的这样一个教学思路。
制取二氧化碳:我先用一体机展示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仪器,让学生画出制取二氧化碳的组装图并标出仪器的名称,再让两名学生用老师给出的实物在演示实验台上组装实物图。学生在画图和组装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常见的一些错误。结合学生的实际及考察中出现的考点,我设计了一个课堂检测,并把这个检测就穿插在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从认知,理解,记忆在上升到运用,必须经过五到六遍的反复才能消化。因此,在这块知识的掌握上,我采用的是课堂启发一遍,学生画一遍,学生组装一遍,教师订正一遍,课堂检测一遍的反复变换反复训练的方法,以便学生融会贯通。五 板书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
对于二氧化碳的制取我只设计了严格的演示实验,想给学生们展示完整的,严格的实验步骤,因此我没有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课后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反应原理、制取装置、验证验满方法,是研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主要内容,具体的研究思路是,确定制备气体的反应原理,也就是确定反应物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气体的制取装置,气体制取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发生装置确定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发生的条件)收集装置确定的依据是?(气体的密度、溶解性以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等)→确定气体验证、验满方法。
课后作业:这节课容量大,学生要把本节内容完全消化有些困难,因此我安排了三个作业:一是把导学案第一题补充完整,互相对照,理解记忆。二是结合中考考点留给学生一个有关多用瓶的思考题。三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生活用品做替代品,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板书设计
6.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二 原理: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三 装置
?????发生装置: 固液常温型
?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四 装置选择的依据
发生装置:1.反应物的状态(固体还是液体)
2.反应条件(加热还是不加热)
收集装置:1.气体与空气密度大小的比较
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五 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
教学思考:本节课教学趣味性不足,没能充分让学生都动手操作,对于药品的选择没能加强巩固,应该按照导学案设置让学生写出答案,教师再给学生对照一下。
布置作业:
(1)一是把导学案第一题补充完整,互相对照,理解记忆。
(2)思考导学案第四题第三位
(3)利用家庭里的物品做替代品,设计并组装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
二 氧 化 碳 制 取 说 课 稿
城 关 一 中
刘 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