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大唐名相张九龄
吏治——用什么人
治吏——怎么用人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官员的选拔制度
壹
官员的管理体制
贰
目录
官员的选拔制度
请迅速浏览教材,指出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时期
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举荐与功劳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世官制
“世及以为礼”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以血缘亲疏为依据
选贤举能
察举制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选拔方式——
主要标准——
选拔程序——
最终确立——
自下而上
道德品格
先举荐后策问再命官
汉武帝时期
察举制
儒生参政与“为政以德”政治理念的实际运用,贤良、孝廉设科明目上体现的“进贤”意图,以及举荐形式上的“贡士”色彩,使察举制度从根本上有别于先前的官员举荐方法,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恪守德义的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徳立化”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在选官上“以德取人”的原则。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儒家的道德伦理
请思考:“徳”
的内涵是什么?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晋·葛洪《抱朴子》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选官标准
制度评价
家世、道德与才能
利于选拔人才;
用人权归中央;
形成累世公卿。
九品中正制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变化:重用庶族;注重考试
南北朝时选官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科举制
时期
阶段
概况
隋朝
确立
隋文帝分科举人;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
唐朝
完善
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宋朝
发展
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科目减少,进士科为主;
考试实行糊名、誊录、锁院等。
明清
加强
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八股取士;
南北卷。
清末
废除
?
科举制
科举制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汪洙《神童诗》)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汪洙《神童诗》)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增广贤文》)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励学篇》)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唐·赵嘏《残句》)
读书人,最不济。烂诗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清·徐灵胎《刺时文》)
诗词背后,你读出了什么?据此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
社会阶层的流动;
自愿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尚文的学风;
推动文化繁荣;
加强集权;
提高官员素质;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官本位价值取向单一。
时期
制度
标准
方式
西周
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血缘亲疏
世袭
举荐与功劳制
才能和军功
举荐、授官
察举制
品行
举荐
九品中正制
门第
评定授官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1.循旧与创新并举
2.道德与才能并重
3.权力逐渐归中央
贰
官员的管理体系
时期
考核方式
监察机构
秦汉
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
汉在地方设刺史
隋唐
两宋
明清
考满和考察
上计
吏部考核
磨勘
御史台
御史台,且台谏合一
都察院与六科
考核内容有针对性;
考核与监察相结合;
考核与奖惩相配套;
考核监察渐归中央。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官员考核问题的看法。
加强官员管理;维护中央权威;廉洁官僚队伍;促进人事流动;产生激励与警戒功效。
官员的选拔制度
壹
官员的管理体制
贰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德才兼备
勤政廉洁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