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4.2光的反射课型新授课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5.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6.知道平面镜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_??????_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2.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探究过程及对内容的理解【教学难点】1.反射定律中“三线共面”这个结论的得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三线共面”是一个难点。 2.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区别,以及漫反射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仅抽象,学生还很容易根据思维定式而在理解中出错。因此,这也是一个难点。3.实像和虚像的理解与区别。教学准备光的发射定律探究仪,激光电筒,小平面镜,平面玻璃,蜡烛,火柴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照射在一个隐藏的平面镜上,让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学生猜测并回答光的传播方向为什么会改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光的反射: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空气)照在另一种介质(平面镜)表面上后,改变了光的方向,又回到原来的介质(空气)中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实际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可以发生光的反射,人眼之所以看见一个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从物体表面反射过来的光线进入人眼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光的反射”。(二)进行新课一、光的反射定律实验1 学生观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引出概念。利用光具盒介绍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的概念,启发学生用数理结合的观点进一步观察入、反射光线的几何位置关系,学生找到它们的对称轴,用量角器量出对称轴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引入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实验2 教师演示:研究“三线共面”利用自制教具,让学生观察纸板向前折和向后折时,能否观察到反射光线,总结光的反射定律的前两条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根据本实验,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线共面”,突破了这一难点。实验3 学生探究:研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紧接着,让学生猜想及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并填写实验报告单(见附页),总结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在表述结论时,有可能将入射角、入射光线叙述在前)实验4 教师演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遮挡住反射光线,观察到入射光线依然存在;再遮挡住入射光线,观察到不再有反射光线。从而得出结论:先有入射光,才有反射光。教师强调光的反射定律的正确表述顺序,并板书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教师接着点明光的反射定律实质上规定了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多媒体演示:光路的可逆性。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反射是可逆的。[板书]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课件展示巩固性问题,深化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全面理解。例1: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例2: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例3:在明亮处的两名同学,甲同学能通过镜子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能看到甲的眼睛吗?如果甲同学在暗处,乙能看到吗?通过例1练习基本光学作图法。通过例2让学生知道入射角为00,反射角也为00时的情况。并板书。[板书]入射角为00时,反射角也为00通过例3让学生加深对光的反射和光路可逆的理解。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实验5 教师演示:研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教师用小镜子反射光线,照入同学眼睛。师问:会有什么感觉?周围的其他同学会有什么感觉?在平面镜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射呢?课件展示镜面反射,总结出镜面反射的定义。师问:如果在镜面上铺一张白纸,又会有什么感觉呢?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白纸表面看起来很平滑,实际上表面上有很多凸凹不平的地方,一束平行光照在白纸上后,法线不再平行,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也不再平行。课件展示漫反射,总结出漫反射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书本、正是由于它们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总结: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在于反射面是否平滑。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板书]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讨论:甲同学说,雨后的夜晚,地面上亮处是水坑;而乙同学说,地面上暗处是水坑。你觉得他们谁说的正确?请说出理由。结合课件讲解此问题。通过这道讨论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更加深刻地理解漫反射的特点。三、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5)当物体远离或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虚像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五、平面镜的应用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作业布置1.课下探究:水中燃烧着蜡烛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2.完成本节的课后作业题。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小结出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并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