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数字的用处》说课设计星小 钟建玲一、说教材.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72—73《数字的用处》中的内容。这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了解数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鼓励学生用数字表示和区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设计本课时,我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创造性地对教材作了如下调整: 1、基于我班学生对电影《88995》比较熟悉,因此,我就利用这部电影中用数字传递信息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考虑到学生对身份证号码的知识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身份证编码”作为一个重要的素材展开教学。3、考虑到学生就要毕业了、对毕业证比较感兴趣,就创造性地把课本中的编学号改成编毕业证号。实践证明:这样处理教材更切合本班学生实际,也有利于满足学生探究的愿望,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情景中,了解“编码”中数字所代表的意义。难点是:渗透编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是: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引导启发二、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四个环节展开。1、在调查收集中,发现数学知识。本课提供的教学内容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课前的调查显得十分重要。我让学生分成几个调查小组,利用上网、查阅等途径搜集有关数字信息的资料,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研究这些数字信息。在调查表中我设计了两个调查项目:(1)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用数字来传递信息的?(2)收集自己与家人的身份证号码,了解身份证号码编排规律。2、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数学知识。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分三个步骤进行。(1)活动一:生活中的 数字编码在导课后自然地引入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数字的用处。紧接着我就问: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用数字来表达、传递信息的呢?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数字编码,学生争先恐后把课前调查到的知识告诉大家,然后,课件一一展示,使广泛存在于生活的数学知识一下子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活动二:身份证号码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研究编码,如果直接像书上让学生先编码。学生会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所以我设计了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证号作为载体,来研究编码。让学生初步了解编码的唯一性和简洁性,并知道编码是如何确定位数,对于暂时不用的要写0占位置。在这个环节中我还把身份证号码是个人隐私,要懂得保密,这一生活常识渗透进去。这个环节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出示一组身份证号后我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讨论: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又有什么奥妙呢?从号码中你能看出什么信息呢?当学生探讨出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后,马上又启发:这么简简单单的18个数字就能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数字编码真是简明,科学,合理呀。接着,我让他们一生说出生日期,一生给他编身份证,不会编的地方用方框表示。这样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猜测,气氛紧张而又愉悦,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3、在创作设计中,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编码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对编码的思想和方法才会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能代表自己身份的毕业证号”这个开放性、创造性的活动,通过组内交流比较,再推选出几个有创意的编号展示在投影上。学生设计的编号多种多样。例如有个学生是这样介绍她的编号:我设计的是“X201101252”,X代表是星小,“2011”表示毕业时间,0125表示一班25号,2是双数表示我是女生。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张扬个性、发散思维的同时,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纵观整节课,我始终把自己定位成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调查研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我的说课结束了,恳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