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版通用技术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45张幻灯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质版通用技术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45张幻灯片)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第 一 节
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技术与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技术的含义。了解通用技术课的内容。
(2).理解技术产生与人类需要之间的关系。
(3).理解技术对个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案例进行分析。
(4).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技术是人的能动和创造性的表现,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增强学生的技术意识,尊重技术、热爱技术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和责任感。
(2).感受通用技术课的魅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对技术价值的理解
在今天的人类活动中是一刻也离不开技术的,同学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来描述一下没有任何技术因素的课堂会是什么样子的
思  考

 没有电脑,数码投影,电灯等设备
 没有书本,笔,纸,等文具
 没有黑板桌椅板凳等
 大家身上穿的各种服装也没有了,甚至连大家的教室,教学大楼都没有了
 可以想象,离开了技术,我们将一无所有,人类就又会回到那个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了,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案例1: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飞机的诞生
阅读案例:助听器的发明
盒式式助听器
传统型数码编程耳背式助听器
全数码深耳道式助听器
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1、 从什么具体的目的出发?      2、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   
3、 满足了什么具体的需求?
使听觉不太灵敏的人能自如地听到外界的声音、正常地与人交流。
将声音放大、传入耳中,体积小巧、方便佩戴
使耳聋人方便地与外界进行语言交流
▲任何技术的产品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
思考: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满足了人类哪方面的需求?
飞机的诞生满足了人类什么愿望?
造纸术和印刷术
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
满足
飞机
满足
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愿望
技术
目的
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假设2:大家是一名原始人,会有哪些需求和愿望,会发展成什么技术?
需要着衣
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需要进食
需要住所
建筑技术
需要出行
车船制造技术
需要联络
通信邮电技术
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食品烹饪加工技术
讨 论 交 流
技术项目内容或技术产品名称 满足了人们什么需求和愿望
电话
远距离信息交流
电视机
风洞
计算机技术
远距离图像及信息交流
飞机及航天器实验
信息交流,存储,传输
技术项目内容或技术产品名称 满足了人们什么需求和愿望
印刷技术 文化传播的需要
农耕技术 温饱的需要
摄像技术 信息传播的需要
B超技术 身体健康的需要
讨 论 交 流
分组讨论:
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出你认为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十项技术。看看同学们是不是也有与科学家们在认识上的相同之处.
10大技术:
第一项:眼镜
   眼镜使眼睛有缺陷的人对世界更加亲近。人类的缺陷,可以通过技术发明弥补。
第二项:原子弹
   人类文明,可以在一瞬间被捶毁。它告诉人们,核武器是多么的危险,争取和平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项: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容量。
第四项:管道技术
把洁水带到各家各户,又把污水带走。
第五项:骑兵马战术
马战技术出现后,促成了强大国家的产生。
第六项:避孕节育技术
它对于人类控制自身繁殖功不可没。
第七项:时钟
时钟的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节奏更加规律和精确,它也引起了人们对效率的重视。
第八项:数字
数字及数学成了人们生活、工作、创造的有力工具。
第九项:音乐技术
它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们思想,还有一定的医疗功能。
第十项:电脑
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10大技术:
技术的内涵
古代---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手工生产 ---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
13~15世纪 ---发明和创新
17世纪初 ---各种应用技艺
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 ---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现代---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总结3:技术的自然属性
技术的产生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统一发展!
技术的自然属性
技术要遵循自然规律,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立体农业生态工程
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原 因
种植果树
落花、落枝、落叶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
种植豆科植物
固氮作用,增加土壤的含氮量。
树木植被的形成
改善近地表层的小气候,缩小昼夜温差,增加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提高干旱土壤养料的利用。
“永动机”梦想的破灭
违反自然规律(科学定律)的做法 原 因
没有本钱的能量
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直接从大气或海洋中吸收热量
使之完全转变成机械能
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19世纪中叶,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总结:
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案例分析4:
   血吸虫病古今防治对比
事例1:毛守白,医学寄生虫学家。 1948年,他在市郊栖霞山选了一个范围不大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拟进行灭螺试验。当地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仅孳生在一段长不足1公里的河道内。他想试用土埋法灭螺以根除血吸虫病的危害,所需经费只需250公斤谷子的代价。可是,从当地的乡公所到国立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他一次次恳求,一次次碰壁。冷酷的现实迫使他作罢。
事例2:全国免费治疗!
总结4:技术的社会属性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补充案例1:
冰岛利用地热而建的玻璃温室
补充案例2:
“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应,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
都江堰
鱼嘴
飞沙堰
飞沙堰:具有泄洪排砂的功能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
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
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第24届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审议工作,四川省的青城山暨都江堰被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都江堰” 。
250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
到2009年,三峡工程总装机26台机组,发电量847亿 度,可以照亮半个中国。
三峡工程的建成,将有效的缓解国家的能源问题。26台机组的电量相当于10个大亚湾核电站,十个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厂。为此,每年可减少煤耗4000-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和大量工业废水。"长江滚滚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清洁安全的水电可以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碧、空气更清新。
然而这样另所有中国人民为傲的工程中,它的从设想到建设却经历了90多年的时间。
1992人代表大会关于三峡工程建设议案表决通过,是迄今为止中国全国人大所通过的得票率最低的议案。
因为移民和大搬迁,三峡库区的植物遭遇了灭顶之灾,至于菩陵榨菜今后还叫不叫榨菜,没有谁知道.
100多万人必须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将被淹没;珍稀濒危动物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某些重要的历史名胜古迹将被淹没,其中的部分古迹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它将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长江的鱼类资源丰富且易受破坏。
……
课内拓展:
三峡工程的建设的利与弊
课外调查
南水北调工程的利与弊。
南水北调有改变我国南涝北旱局面的明显效益,但其负面影响也相当严重,长江入海口的海水倒灌,东线的水体的严重污染,西线的地质安全,有人断言,从总量上来说,其破坏将超过三峡工程。 另外,移民问题,文物问题(山阳城遗址和恩村玉帝庙,丹江口库区),血吸虫问题(向北扩散或转移),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已遭受到严重破坏。
四、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含义不同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知识体系和物化成果。
2、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形式不同。
3、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
4、科学与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
补充案例1:从火到灯
月光
火山
雷电引起的森林大火
钻木取火
利用自然光照明
利用自然火照明
利用技术取火照明
案例分析:从火到灯
火把
动植物油灯
蜡烛
煤油灯
煤气灯
火类照明时代
案例分析:从火到灯
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各式白炽灯
各式日光灯
各式节能灯
电气照明时代
思考
1.为什么会产生照明这种技术,是什么动力推动照明技术不断发展的?
2.没有了照明设施,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3.未来的照明技术有可能怎样发展?
(3)奥运会的火种是如何采集的?
北京奥运圣火将于2008年3月25日,在希腊奥林匹亚按照传统仪式取火;2008年3月25日-30日,进行希腊境内的火炬接力活动;2008年3月30日,在希腊泛雅典体育场(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会场)举行圣火交接仪式;2008年3月31日,在北京举行欢迎圣火进入中国及火炬接力启动仪式,火炬传递历时130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