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经济重心的南移》选择题1.如图示意图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的一个漫长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东汉B.唐朝C.南宋D.北宋【答案】C【解析】如图可知,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http:?/??/?www.21cnjy.com?)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C项南宋应该是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符合题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故答案为C。2.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南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主要得益于www.21-cn-jy.com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相对稳定④国家统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课本所学,从东汉末年(?http:?/??/?www.21cnjy.com?)开始,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大量的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南宋时期国家政权处于分裂并立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所以④表述错误,故排除。①②③符合题意。?www-2-1-cnjy-com故答案为A。3.两宋时期,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粮食作物是A.玉米B.番薯C.马铃薯D.占城稻【答案】D【解析】两宋时期,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故选D。4.货币是经济发展的见证之一。关于题图货币演变的说法比较恰当的是(?http:?/??/?www.21cnjy.com?/??)A.由自然形成向人工制作演变B.由手工制作发展为机器制造C.在金属货币流通中出现纸币D.在流通中纸币多于金属货币【答案】C【解析】依据图片内容可知,a、b图货币属于(?http:?/??/?www.21cnjy.com?)金属货币,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c是宋朝时期出现的纸币,上述图片反映的是货币在社会的流通中逐渐出现纸币.故选C。5.《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A.统一国家的建立B.江南地区的开发C.民族政权的并立D.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择D。21·世纪教育网6.宋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A.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B.南方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C.四川成都地区出现纸币“交子”D.宋朝时期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宋朝时经济发展状况的掌握。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当时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为临安,故而答案为A。【来源:21cnjy.com】7.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用铜版印刷,版图精美。“交子”的出现有利于【出处:21教育名师】①商业的发展②西域地区的开发③印刷业的发展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控制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http:?/??/?www.21cnjy.com?)代纸币的有关知识。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因为纸币用铜版印刷,所以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西域地区的开发和政府对海外留易的控制和交子的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故此题选择A项。21cnjy.com8.我国棉花的种植从广东、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是在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宋朝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故而答案可知为B。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9.“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21cnjycomA.长安B.临安C.建康D.东京【答案】D【解析】“苏湖熟,天下足”(?http:?/??/?www.21cnjy.com?)的含义是江南一带的经济很发达,足以养活全国的人。结合所学知识: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和“苏湖熟,天下足。”描述了宋朝时期,江南一带的经济发展并成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历史状况。故都指的是北宋都城东京(汴京)。宋朝南迁后称东京为故都。故选D。2·1·c·n·j·y10.汉代“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亡(无)千金之家”。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下列各项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有【来源:21·世纪·教育·网】①人口南迁②民族交往③大运河贯通④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经(?http:?/??/?www.21cnjy.com?)济重心南移主要和人口南迁、民族交往、大运河贯通及社会环境安定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错误,排除。?故答案为D。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贞元八年,于頔任湖州(?http:?/??/?www.21cnjy.com?)刺史,“因行至长城(长兴)方山,其下有水曰西湖,南朝疏凿,溉田在千顷,久堙废。頔命设堤塘以复之,岁获杭稻蒲鱼之利,人赖以济”。——《新唐书》材料二:史载,湖州镜出现于北宋末年。随着宋室南渡,湖州成为当时全国产销量最大的铸镜基地。考古证实,湖州镜曾是出口海外的大宗商品之一。21教育网【注】铜镜背面的文字为“湖州真石念二叔,无比炼铜照子”,“石念二叔”是指石家排行二十二,“照子”在宋代就是镜子。【版权所(1)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湖州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依据所学,当时还有什么新的生产工具也推动了湖州稻谷产量的增加。【答案】兴修水利工程;曲辕犁(或筒车)。【解析】材料一中的“……其下有水曰西(?http:?/??/?www.21cnjy.com?)湖,南朝疏凿,溉田在千顷,久堙废。頔命设堤塘以复之……”可见唐朝时湖州农业发展的原因是兴修水利工程。唐朝时期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使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发明的新的生产工具,推动了湖州稻谷产量的增加。(2)“湖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镜基地”是在什么朝代?铜镜及其铭文可以印证宋代的哪些社会经济特征。【答案】南宋;商业的繁荣,广告的出现。【解析】至宋代,湖州成为中国铸镜业两大中心之一。铜镜印证了宋代的商业的繁荣,铭文印证了宋代广告的出现。(3)结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答案】南宋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http:?/??/?www.21cnjy.com?)移。北方人民的南迁给湖州的铜镜业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湖州镜成为大宗商品。【解析】南宋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http:?/??/?www.21cnjy.com?)移;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湖州镜曾是出口海外的大宗商品之一”;综上所述,出现了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中这样描述(?http:?/??/?www.21cnjy.com?)江南地区: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重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家。材料二:《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地广野丰”,“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答案】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状况。(落后,贫困)【解析】本题考查汉朝时期南方生产和生活(?http:?/??/?www.21cnjy.com?)的相关知识。由材料一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重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家”可知,汉朝时南方贫穷,落后,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经济发展落后。(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答案】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据材料可知,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宋朝经济重心南移。21·cn·jy·com(3)概述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http:?/??/?www.21cnjy.com?)术;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其他回答诸如:民族交往融合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统治者的经营,政治中心的南移,水利工程的兴修亦可)回答出3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据(?http:?/??/?www.21cnjy.com?)所学知,由于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因而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4)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答案】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告诉我(?http:?/??/?www.21cnjy.com?)们,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技术的传入和使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或:经济发展需要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决策;人才的交流;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北方黄河流域开发较早,环境破坏比较严重,要注意环境保护,与自然的和谐……等,语句通顺,言之成理均可,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方经(?http:?/??/?www.21cnjy.com?)济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江南地区的经济由贫穷落后到富庶,其中的原因是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迁移到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再加上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由此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即可。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经济重心的南移》选择题1.如图示意图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的一个漫长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东汉B.唐朝C.南宋D.北宋2.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南宋时,我国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主要得益于21教育网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相对稳定④国家统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两宋时期,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粮食作物是A.玉米B.番薯C.马铃薯D.占城稻4.货币是经济发展的见证之一。关于题图货币演变的说法比较恰当的是(?http:?/??/?www.21cnjy.com?/??)A.由自然形成向人工制作演变B.由手工制作发展为机器制造C.在金属货币流通中出现纸币D.在流通中纸币多于金属货币5.《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A.统一国家的建立B.江南地区的开发C.民族政权的并立D.商品经济的繁荣6.宋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A.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B.南方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21cnjy.comC.四川成都地区出现纸币“交子”D.宋朝时期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7.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用铜版印刷,版图精美。“交子”的出现有利于21·cn·jy·com①商业的发展②西域地区的开发③印刷业的发展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控制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我国棉花的种植从广东、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是在A.北宋B.南宋C.元朝D.明朝9.“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www.21-cn-jy.comA.长安B.临安C.建康D.东京10.汉代“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亡(无)千金之家”。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下列各项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有2·1·c·n·j·y①人口南迁②民族交往③大运河贯通④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来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贞元八年,于頔任湖(?http:?/??/?www.21cnjy.com?)州刺史,“因行至长城(长兴)方山,其下有水曰西湖,南朝疏凿,溉田在千顷,久堙废。頔命设堤塘以复之,岁获杭稻蒲鱼之利,人赖以济”。——《新唐书》材料二:史载,湖州镜出现于北宋末年。随着宋室南渡,湖州成为当时全国产销量最大的铸镜基地。考古证实,湖州镜曾是出口海外的大宗商品之一。www-2-1-cnjy-com【注】铜镜背面的文字为“湖州真石念二叔,无比炼铜照子”,“石念二叔”是指石家排行二十二,“照子”在宋代就是镜子。2-1-c-n-j-y(1)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湖州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依据所学,当时还有什么新的生产工具也推动了湖州稻谷产量的增加。21cnjycom(2)“湖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镜基地”是在什么朝代?铜镜及其铭文可以印证宋代的哪些社会经济特征。21·世纪教育网(3)结合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中这样描述江南地区:(?http:?/??/?www.21cnjy.com?)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重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材料二:《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地广野丰”,“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3)概述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3.5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卷版).doc 4.3.5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