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00年前的战争阴霾笼罩欧洲,“令全欧洲的希望之光消失了。这是欧洲一场野蛮兄弟的杀戮,欧洲没有哪个国家是这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据此回答1—2题。1.材料描述的战争是()A.苏德战争B.第一次世界大战C.第二次鸦片战争D.第二次世界大战2.引爆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A.德国对塞尔维亚宣战B.三国同盟形成C.三国协约形成D.萨拉热窝事件“新”相较于“旧”而存在,历史总是在新旧交替中前行。距今100多前,一批知识分子就曾经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伐旧倡新的运动。据此回答3-4题。3.胡适认为文言文死气沉沉,这种死的语言并不能产生有活力的文学。为此,他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专制B.反对愚昧C提倡新道德.D.提倡白话文4.如果在较长的历史视域中审视这场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革,那么与此前泱泱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相比,这场以反传统为旗帜的文化运动主要“新”在()A.追求民族独立B.宣传民主共和C.提倡民主科学D.主张暴力革命5.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次会议是指()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国民党一大D.遵义会议6.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D.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7.历史学家把百年前的某历史事件视为“分水岭”,它“将八十年的旧民主时期和新民主时期分开”。这一历史事件是()鸦片战争B.维新变法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8.据《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记载: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八大9.“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①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②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③加速了新文化运动的步伐④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历史谱写歌曲,歌声凝聚历史: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③“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④“五四五四,爱国的血和泪,洒遍亚东大陆地……”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④①②③D.③①④②11.为了弘扬长征精神,某校学生编排课本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下列可入选的台词或剧情是()甲:长征,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乙: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爬雪山、过草地,挥师北上。丙: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昌城。丁: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甲、乙B.甲、丙C.乙、丁D.丙、丁12.1923年,上海《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题的统计数据如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失望②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③“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④国民革命失败,国共进入长达十年的对峙时期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3.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遵义四地实地考察。其中,贵州遵义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A.长征会师伟大胜利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C.革命圣地战略后方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4.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长达20余年(1897—1920年)。下列资料中,最有可能是莫理循居住北京期间看到的是()①国民革命军胜利北伐的新闻报道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标语照片③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报刊④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文件A.②③B.①②C.②④D.③④15.出现右图中①所示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国共实行第一次合作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6.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严峻形势,推行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17.为摆脱1929到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采取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①德国与意、日结成协约国②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侵略埃塞俄比亚③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④日本为摆脱危机,发动甲午战争A.②③B.①②C.②④D.③④18.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共同点不包括()A.都发生在北京的爱国运动B.青年学生都积极参与C.斗争对象都涉及日本D.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A.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B.德国突袭波兰C.德国空袭大不列颠岛D.德国突袭法国20.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①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②德国进攻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③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④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202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答题卷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二、非选择题2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即要在政治体制上效法欧美,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揖美追欧”的含义,并概述孙中山为此做出的巨大贡献。(6分)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孙中山《建国纲领》(2)材料二体现了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哪一方面?该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2.(12分)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相碰撞的历史,正是在西方文明的撞击下,中国近代盛开了进步之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18年11月,欧洲的第一次分裂给中国创造了第一次成为战胜国的喜悦,但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巴黎会议就狠狠地给了中国一记“耳光”。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完成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同时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1)请结合共和体制建立后的政治面貌,简要谈谈“并不足以革新国家”的理解。(2分)(1)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复辟帝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答出两点即(2)材料一中提及的20世纪初新知识分子“唤醒国家及人民”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4分)(2)新文化运动。(2分)因为它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2分)(3)材料二中提及的“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说说你对该历史事件作为“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和“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理解。(6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犯过很多甚至是很严重的错误。在错误面前,中国共产党坚定地选择了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⑴联系图片,请运用史实来说说你对“习书记”这段话的理解。(4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出发,唱响长征壮歌,驱散外来侵略⑵结合材料,请你简要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战胜强敌的艰难历程。(6分)⑶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什么观点?(2分)⑶⑶24.(12分)孙中山和毛泽东在近代风云变幻中,尽显伟人风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⑴至1925年孙中山逝世,卡片一中的“大总统誓词”中哪些内容已经实现?结合史实加以印证。(4分)⑵结合卡片2,说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图谋民生幸福”所作出的努力。(2分)⑶结合两位伟人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从中得出一个观点,说明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6分)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25.(14分)歌曲是音符写成的历史,历史是照亮未来的航灯。阅读下面歌词,回答问题。材料一“工农兵(?http:?/??/?www.baike.com?/?sowiki?/?%E5%B7%A5%E5%86%9C%E5%85%B5?prd=content_doc_search"\o"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http:?/??/?www.baike.com?/?sowiki?/?%E6%88%98%E5%9C%BA?prd=content_doc_search"\o"战场?)!脚步合着脚步,臂膀扣着臂膀,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千万人的声音高呼着反抗,千万人的歌声为革命(?http:?/??/?www.baike.com?/?sowiki?/?%E9%9D%A9%E5%91%BD?prd=content_doc_search"\o"革命?)斗争而歌唱。”?——《救亡进行曲1936》“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论西,不论东,从北平,到南京,到处有我们游击队,到处有我们好弟兄,看日本军阀有什么用(?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89%E4%BB%80%E4%B9%88%E7%94%A8"\t"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B0%E6%95%8C%E4%BA%BA%E5%90%8E%E6%96%B9%E5%8E%BB?/?_blank?)......”——《到敌人后方去》(1)两首歌曲都以革命热情与激昂的旋律,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6分)材料二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已渐已醒。——《万里长城永不倒》(2)这首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请运用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国人渐已醒”的历程。(8分)打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任选三点,每点2分,共6分)参考答案:选择题:1-5:BDDCB6-10:BDCAC11-15:CABAD16-20:AADBD非选择题:⑴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贡献:①创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思想,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③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⑵民生主义思想,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2.⑴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不安;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2分)⑵新文化运动。(2分)因为它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让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2分)⑶五四运动。(2分)“第一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而“五四”爱国运动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2分)“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分)23.⑴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中央被迫放弃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⑵①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②1934-36红军长征,为革命保存实力;③1945抗日战争胜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⑶中国共产党的善于纠错(修正错误)的党。24.⑴实现: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史实: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覆亡。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⑶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西方学习,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或(立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通过艰难的探索,到1930年逐步解决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领导北平青年学生掀起了反对内战、要求抗日的“一二九运动”。(2分)七七事变爆发后,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筑城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2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2分)(2)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2分)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2分)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分)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2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