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凝聚社会共识 课件(共28张PPT+2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凝聚社会共识 课件(共28张PPT+2视频)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凝聚全省干群法治共识
思考:法治中国建设的历程中需要哪些力量的积极参与?
凝聚法治共识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与政府打交道。遇到下面这些情况,应该找政府哪个部门?
宁宁发现红绿灯坏了。
爸爸想开一家小吃店。
初中生玲玲被父母要求辍学去打工。
壮壮发现有人乱砍滥伐树木。
表哥和女朋友要领结婚证。
运用你的经验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工商局
教育局
林业局
◎发现自己买的食品过了保质期
◎目睹肇事车辆逃逸
◎王奶奶发现自己的医保卡不能用
◎商贩乱摆地摊影响交通
◎发现某商场起火
工商管理局
交通管理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消防救援队
交通指挥
安全检查
环境监察
上述图片的实施主体是谁?说明了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管理社会生活
提供公共服务
一名辅警脱下雨衣披在迷路老人身上,送其回家
公安分局在暴风雨中及时救助群众、清除路上多处安全隐患。
他们不是不害怕“山竹”这超强台风,他们只是想让群众在台风中有安全感
“山竹”来势汹汹,清溪公安不惧危险,奋战在抗击台风的第一线,说明了政府的宗旨是什么?
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建设法治政府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新要求,对“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出重要部署,吹响了建设法治政府的冲锋号,开启建设法治政府的新征程。
目标: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
含义: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含义
就此,李克强明确提出三点要求:第一,群众办事时,对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事项,不允许向群众索要证明;第二,对确需在法律法规规定外提交的证明,要由索要单位列出“正面清单”,并经司法行政部门核准;第三,“正面清单”之外一律不得再新增证明。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要怎么做?
政府要依法行政。
内涵: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依法行政的内涵及核心?
相关链接
在2014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提出政府要建立“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用“清单”明确政府权责。
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
拿出“权力清单”
给出“负面清单”
理出“责任清单”
明确政府该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明确企业不该干什么,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
探究与分享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一种推动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便于公民参与和监督的新形式。它架起了沟通政府与社会的桥梁。“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够把法律、法规、规章及时向社会传递普及,推送群众最关注的信息和服务。
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监督政府行为的渠道?
给当地政府建言,并与同学交流分享你的意见。
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监督政府行为的渠道?
探究与分享
1、公民还







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


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情况;
2、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情况;
3、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等.
1、
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政府)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公民)
政府如何推进依法行政?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你认为如何厉行法治?
厉行法治
企业
依法经营
公民
尊法学法
立法机关
科学立法
司法机关
公正司法
行政机关
严格执法
……
厉行法治
我守法,是因为有法律规定,不能违犯。
我守法,是因为违法会带来很多麻烦,不愿违法。
我守法,是因为我害怕,不敢违法。
我守法,是因为有法律才有自由,我选择自觉守法。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守法是法的实施的一种基本形式。立法者制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法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施。如果法制定出来了,却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和执行,那必将失去立法的目的,也失去了法的权威和尊严。
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厉行法治要求公民(青少年)怎么做?
视频给我们什么启示?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仔细阅读教材第55页内容,思考:老杨的故事对营造法治文化环境有那些启示?
材料呈现:二十多年前,老杨的女儿被单位无理由辞退。老杨自学法律,将该单位告上法庭,官司最终打赢。十多年来,老杨坚持学习法律,搜集了五十多万字的案例和法律知识材料,为求助者提供法律咨询,义务为群众解答各种
法律问题,为许多当事人讨回了公道。2014年,老杨被评为“守法好公民”。老杨说“当个人的利益受到侵害而不去积极维护,依法合理表达诉求时那么最终受损害的还是集体的利益”。
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常回家看看立法”: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于2018年7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建设法治中国,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4、各级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5、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6、实现依法治国需要法律和道德相统一。
如何厉行法治?
读了以上这段文字,你悟出什么?
法治是社会理想,更是长期的社会实践
法治既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也是伟大的社会实践和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设法治中国,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为实现法治理想而努力奋斗。
法治政府
政府的作用及其宗旨
凝聚法治共识
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如何做到厉行法治
德治与法治并举
法治是社会理想,更是长期的社会实践
法治政府的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