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2汽化和液化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汽化”的学习,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什么是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汽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但是面对熟知的物态变化现象仍旧无法细致的思考,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引导学生从液化的客体、条件到结果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理解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2)了解使气体液体的方法。(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一些液化现象。【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实验,加深对液化现象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态变化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道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液化需要放热,知道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难点】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一些液化现象。【实验器材】圆底烧瓶、温水、酒精灯、铁片、铁架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自主先学】1.物质的由气体变为液态叫做,这个过程要热。2.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有关露、雨、雾的照片师:它们都是水的液态,都是由水蒸气变来的,本节课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它们的形成原因二、合作交流获得新知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1、由下到上来认识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瓶→水→金属盘2、明确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学生代表:【实验步骤:】(1)、仔细观察瓶内和瓶口的上方,观察现象并记录;(2)、将铁片盖在烧瓶瓶口,放一会后,拿起来观察现象【注意事项】:a、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并记录b、做完实验记得熄灭酒精灯,不要碰触烧瓶以防烫伤c、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做一做】如图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取一干燥的铁片放在瓶口上方。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完成导学案上的【要点1】液化【提问】我们放在瓶口的铁片是干的,那小水珠是从何而来的呢?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教师做一做】3、将铁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盖在烧瓶瓶口,观察现象。分析原因:①、在实验中,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②、加热后的铁片上无法形成小水珠,说明水蒸气液化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得出水蒸气液化的条件:遇冷放热【解释】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原因: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与本实验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冷或热)时,水蒸气就凝结成.【小结归纳】(板书)1、气态→液态2、条件:遇冷放热观看动画视频中出现的现象,并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PPT播放(学生观看并解释)【自学】了解大气中的液化现象阅读课本37页关于云、雨、雾、露的形成原因【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提问: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常见的液化现象呢?1、夏天还能看到人呼出的“白气”吗?为什么?2、冰棍周围的“白气”怎么形成的?【液化方式】播放“乙醚液化”视频,归纳液化的方式【议一议】这个实验中采用的液体方法是什么?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哪些?【小结归纳】(板书)3、液化方式: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想一想】(1)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答案:因为壹嘴处的温度很高,水蒸气无法放热,不能液化;而离壹嘴稍远的上面一段温度较低,水蒸气能够放热而液化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形成我们看见的“白气”。(2)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是怎样液化的?答案:石油天然气在常温下是处于气态,通过不断向钢瓶充入石油天然气,增大了钢瓶内的压强(相当于压缩了石油气的体积),使之在常温下液化。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独自完成后组长组织组内交流,派代表回答1.掀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些水是沸水的蒸气遇到比较冷的锅盖____形成的;2.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____________遇到冷空气______形成的“雾状物”;3.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室内的_________遇到冷镜片_____热量_____成的;4.打开电冰箱的门,可以看到冒出一些“白气”,这是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5、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属于液化过程的是()A.冰雪消融B.云开雾散C.嘴里呵出白气D.地上的水变干6、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_____房间壶嘴的上方____较多,判断出_______房间的气温较高.思考:对着手背吹气会感到凉爽,而对着手背哈气却感到暖和,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四、总结反思【总结】将本节内容进行总结5、作业《补充习题》6、板书设计液化1、气态→液态2、条件:遇冷放热3、液化方式: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七、课后反思这节课主要涉及液化条件和液化方式。预设学生的困难在理解液化的条件和解释现象上,所以我设计了冷热铁片对比得出液化条件,通过观察生活中液化现象从而激发学习物理兴趣,比如夏天吃冰棍、冬天呼气时候的“白气”现象等,传递“所学有所用”的观念。在解释现象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法,思考液化现象背后的成因,培养深度思考的意识。不足之处在:我的语言表达不够精准,需要提高,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块还需要有艺术的表达,尤其是发现学生当下的闪光点,进行有效表扬,提高课堂幸福感。课堂上的闪光点:在探究液化条件时候,学生大胆提出猜测,铁片上的水是“白气”生成的,我的临场处理是,将加热铁片放在有“白气”的瓶口,观察现象:没有小水珠生成,从而说明不是“白气”生成的小水珠。在提到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时候,学生踊跃发言,他们的举例贴近生活且观察很到位,让我不禁想:学生真的很有能力,平时教学中应鼓励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呵护他们的好奇心。我自己也要做个有心人,把自己生活所见搬到课堂中来,让物理课变得“接地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