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案13 第四节免疫学的应用 〖基础知识梳理〗 疫苗 1.概念:通常是用 的或 的 制成的生物制品。 2.机理: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 ,从而对特定的传染病具有 。 3.传统疫苗种类: (1)减毒疫苗:丧失致病能力, 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菌或病毒。常用的有卡介苗、牛痘疫苗等。接种一次,且接种量少免疫时间长,效果好。 (2)灭活疫苗:强抗原病原微生物用物理方法灭活后制作而成。常用的有伤寒疫苗、狂犬疫苗等。制备简单,保存时间长且相对较安全,接种量大,且需要多次接种。 3.传统疫苗的不足:有些疫苗是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使病原微生物灭活制成的,但灭活的适宜程度不好把握;有些是让病毒先感染一种动物,使病毒的毒力减弱,这样制备的疫苗可能因病毒的回复突变,毒力增强而引起感染。 4.发展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免疫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 (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开创了科学地进行免疫接种的新时期。 (3)2006年,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获得美国的批准。 (4)2018年5月,我国首个人和动物的DNA疫苗获得新兽药证书,用于预防某个亚型的禽流感,这是新型的基因工程疫苗。 5.疫苗的作用机理: 是人们根据免疫反应的规律来设计的,当给机体输入外源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产生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具有特异性。除此之外,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免疫力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合作探究〗 (1)为什么接种疫苗可能会有轻微的反应? 有些接种疫苗之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可能会出现轻微发热或其他症状。 (2)接种多种疫苗很麻烦,设计一种用来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可行吗? 可行。将不同抗原联合制成一种疫苗,可预防相应的多种疾病。如:四联疫苗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肺炎、心包炎等。 (3)为什么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才会起作用? 疫苗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传递、识别以及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因此,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人体才具有免疫力。 器官移植 1.概念:用正常的器官 丧失 的器官,以 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2. 意义:治疗多种重要疾病的有效手段。 3.原理: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它们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白细胞都认识这些物质,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4.的细阅读课本资料1~4,思考并概括: 胞。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HLA不同而发起攻击。 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希望: (1)问题:免疫排斥、供体器官短缺等。 (2)希望:自体干细胞培养的组织器官的移植,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成活率等。 5.移植的关键: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免疫排斥问题:应用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的增殖和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反应 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1.免疫诊断: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 2.免疫治疗:已成为与传统的手术、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并列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免疫增强疗法,对于有些疾病则使用免疫抑制剂疗法,例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常使用免疫抑制剂。 项目 免疫预防 免疫治疗 时间 注射的物质 目的 3.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区别 〖当堂检测〗 1.连线题 2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异体器官移植手术最大的障碍就是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关于排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排斥反应主要是体液免疫作用的结果 B.发生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 C.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 D.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排斥反应 3.环孢素a是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它能选择性地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那么环孢素A可用于( ) A.预防和治疗艾滋病 B.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C.降低移植器官被排斥的概率 D.消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分枝杆菌。 4.器官移植不仅会发生细胞(免疫)性排斥反应,也会产生体液(免疫)性排斥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后,若要排除“排斥反应”,则需要检测( ) ①细胞毒性T细胞 ②抗体 ③细胞因子 A.仅① B.仅② C.①②③ D.①③ 5.器官移植后降低免疫排斥作用的措施是( ) A.使接受者处于无菌环境 B.使用免疫抑制剂 C.用X射线照射被移植器官 D.用加快有丝分裂的药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