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堂任务卡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完成结构图完成结构图后请同学们再次看看这个知识结构图,还有没有其他的疑问,请写下来:阅读法律条文,思考问题民法总则第121条规范了没有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进行管理的行为,帮助他人的人有权请求受益人支付为此产生的费用。第183条如果好人因为救人行为受到损害,侵权人要承担损失,受益人可以自愿给予适当的补偿。如果没有侵权人,或者侵权人逃逸、没有能力承担损失时,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四、借大气水循环图理解党的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填一填,并说明理由。(太阳比喻___________)(江河比喻__________)(水滴比喻__________)选择「1.法治意味着夯法治2.法治要求道路的必然选择4.领导者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义的法治蓝图2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坚持有机统、研读课本,完成逻辑结构图选择「1.法治意味着夯法治2.法治要道路的必然选择4.领导者是甚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义的法治蓝图2.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坚持有机统一(共19张PPT)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础环节一:研读课本,竞答反馈一、研读课本,完成逻辑结构图夯实法治基础一、选择1.法治意味着_____________法治2.法治要求_____________道路_____________3.是_________________的必然选择4.领导者是___________二、描绘法治蓝图2.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3.坚持_____、_____、_____有机统一1._____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竞答什么是法治?法治有什么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什么?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位公民扮演怎样的角色?坚定不移地走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什么?123456环节二:无疑处生疑要求:请同学们再次看看这个知识结构图,还有没有其他的疑问,请写在纸条上,每个组推荐一个问题贴在黑板上。夯实法治基础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1夯实法治基础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答案)历史: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现实: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民心所向:法治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的权利和自由,让人们有安全有尊严地生活。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1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1什么是良法,什么是善治,二者有什么关系?2在总结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后做出的选择,符合民心所向。夯实法治基础开自家车帮抓贼,车身多处被蹭谁来给修车钱?2013年6月8日,广东省东莞市市民欧树新目睹了一起抢劫,并开车逼停劫匪所乘坐的面包车。他获得东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颁发的1万元奖金,但他的私家车损毁严重,修车费用需4万多元,因车被撞伤,是“驾驶员的故意行为”,保险公司有权不赔偿。欧先生很委屈,自己做了好事,还得倒贴钱?1、如果修车钱最后是欧先生自己垫的,你觉得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2、经媒体报道后,保险公司开通绿色通道,全额赔付修车费用。结局看似圆满,但是有没有什么隐患?3、如果人民代表了解民意询问到你,你会就这件事提出什么意见?第121条没有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进行管理的行为,有权请求受益人偿还由此支出的必要费用。第183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第184条因自愿实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典2020年新修订的民法典1、为什么新修订的民法典被称为“好人法”?2、你认为新修订的民法典符合你心目中的良法吗,为什么?为什么我国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修改法律?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应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让好人在见义勇为的同时自己的权利也有保障,从法律层面鼓励更多人勇敢伸出援手。观看视频,感受我国立法为民的理念有良法就等于就有法治吗?救助者受伤害,受助者是赔偿还是补偿?据媒体报道,孙女士在超市见到李女士祖孙二人摔倒在扶梯旁,便跑去搀扶,结果受伤,后孙女士将李女士及超市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法庭调取了视听资料以及当事人当庭陈述等证据后认为,当事人所搭乘的电梯在事发时是正常运转状态,一审认定超市无责,受助的李女士应承担侵权责任,赔偿孙女士2万余元损失。1、请问根据已修订的民法总则,你能发现这样的判决存在什么问题吗?会给社会带来怎样影响?有失公正,接受他人的帮助变得有负担有压力,一不小心成为了侵权者,从而使救助者和受助者之间产生矛盾,不利于人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与健康的发展。该判决引发热议,因为见义勇为的孙女士年近七旬,网上竟出现类似调侃声,“不扶老人也可能老人来扶你”。出现了对见义勇为者的不信任,也会让很多人不愿再见义勇为。有良法就等于就有法治吗?救助者受伤害,受助者是赔偿还是补偿?据媒体报道,70岁的孙女士在超市见到李女士祖孙二人摔倒在扶梯旁,便跑去搀扶,结果受伤,后孙女士将李女士及超市告上法庭,要求赔偿,近日北京某法院审理该起老太搀扶他人受伤索赔案件。一审认定超市无责,受助的李女士应承担侵权责任,赔偿孙女士2万余元损失。该判决引发热议,网上竟出现类似调侃声,“不扶老人也可能老人来扶你”。2、为什么有了良法但是在本案中没有得到公正的判决呢?本案中法院的审判是不妥当的,原因在于法律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善治就是法律得到有效实施。良法是法治的前提,法律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有良法就等于就有法治吗?3、2014年起法院审理判决书要在互联网全面公布,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未成年犯罪以及不宜“晒”的4类判决书外,公众均可随时查阅,这有什么意义?通过发扬民主,让人民群众来监督法律的实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才不敢松懈,善治应该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1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什么是良法,什么是善治,二者有什么关系?2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良法得到有效实施就是善治。法治是良法和善治的有机结合。夯实法治基础在回看民法典的立法过程寻找启示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这一重大立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就编民法典作出重要指示,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编纂民法典作为立法工作的重点任务。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启动,从做法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总则,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三次网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共收集到1553人次提出的70227条意见,向地方、中央有关部门、部分院校和法学研究机构、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征求意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请在材料中,找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并尝试结合民法的立法过程说说三者的关系。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小组代表展示,在任务卡圈画并记录(限时4分钟)在回看民法典的立法过程寻找启示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这一重大立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就编民法典作出重要指示,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根据党中央决策部署,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编纂民法典作为立法工作的重点任务。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民法典编纂工作已经启动,从做法上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制定民法总则,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了民法总则草案,三次网上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共收集到1553人次提出的70227条意见,向地方、中央有关部门、部分院校和法学研究机构、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征求意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请在材料中,找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并尝试结合民法的立法过程说说三者的关系。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小组代表展示,在任务卡圈画并记录(限时4分钟)党积极回应人民期待,指出立法工作的方向人民代表大会深入基层、问法于民、科学立法执法司法受到党和人民的监督,党和人民也要尊法守法LOGOINSERTLOGO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比如,虽然民法典修改后尽力维护好人的权益,但是有些规定也常常被批评。“民法典第183条如果好人因为救人行为受到损害,侵权人要承担损失,受益人可以自愿给予适当的补偿。如果没有侵权人,或者侵权人逃逸、没有能力承担损失时,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你对中国未来的法治蓝图的实现有信心吗?理性看待中国法治建设:法治中国,我们正在路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上第四课任务卡.docx 大智立法.mp4 夯实法治基础.pptx 我国的法治进程.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