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程类型讲读课课时安排1课题平面镜成像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其形成。 (3)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规律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以及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用具激光笔、平面镜、白纸板、量角器(或三角板)、木块、夹子每小组各一、纸板、牙签、三角板、光具箱一套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播放课件,指出这些平静的水面,就如一块天然的平面镜。本课我们就学面镜成像”,并研究其成像特点?学生观看课件,被迷人的景色所吸引,渴望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通过启发、联想、实践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目标引起注意。教师提问:(1)你觉得你的像的大小和你的真人的大小是不是一样?(2)当你靠近镜子的时候,像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3)?这时你觉得你的像是不是也在靠近镜子?学生结论有的是错误的,这时教师不用指出来。??学生经过实践,得出猜想:(1)像与真人的大小不一样,而且由于镜子较小,像比真人小;(2)当人靠近镜子的时候,发现像在变大;(3)当人靠近镜子的时候,发现像也在靠近镜子。???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充分暴露自己的缺陷,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一、探究指导1\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①请学生观察课本56页活动1,找出图中的像可能是哪一幅?②活动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演示实验或展示成像课件)提出问题(1)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像与物的上下左右关系?(4)像能否向小孔成像那样呈现在光屏上? 3、指导学生利用成像特点讨论水中倒影二、虚像的理解:1、提问:可以从刚才的实验中发现,平面镜的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而我们却能看到平面镜后面好像有烛焰,这是为什么呢?2、指导学生作图,并讨论矫正,引导学生小结。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成虚像过程。如上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P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PA、P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E1A、E2B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P′点,人就会感到P′点是一个“发光点”,而P′点就是P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故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一、??????探究1自学课本P.42内容,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学生实验,2进行实验并且记录两次实验数据3交流分析归纳形成结论: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连线垂直于镜面二、理解虚像1、第42页图3.3-2作图,作2条入射光线,要求学生作出对应的反射光线。2、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3、练习作线段SA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的光路图?探究实验1、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让学生学会初步的探究能力的科学方法。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3、从现象到理论的提升,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作图去发现问题,水到渠成地由已知的知识得出新的规律。同时也可借此巩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易懂难忘。在原图上做出A点成像光路图,可以减小难度,另一方面可进一步体会平面镜成像特点。1.在距离平面镜8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cm;若将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cm。2.某人从远处走近一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3.在下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1、?学生练习,学生板演。2、交流。对于应用和作图,应充分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不必强求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利用特点作图,辅助线和虚象应利用虚线,养成规范作图的习惯。板书设计?平面镜一、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到面镜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像与物对应点连线垂直于镜面;4、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二、平面镜成像原理三、平面镜成像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四、STS凸面镜与凹面镜凸面镜是平行光发散;凹面镜使光线会聚。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