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的内容本身是光学的重要知识之一,从教材本身来看,是一个大探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在分析和归纳方面有待于提高。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以下两点: 1.关于引课:我设计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形成鲜明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为实验研究中引入光屏做伏笔。 2.关于分析论证:将实验信息形象化,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充分合作交流信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归纳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会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学情分析本章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实验较多,学生兴趣较强,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幻灯)你看到什么: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提出猜想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制定实验计划试一试分组实验:1.用眼直接观察发光二极管经凸透镜所成的像。2.利用光屏接收像。引导学生体会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位置才是像的准确位置。用眼睛直接观察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二极管的像还可以成在观察者的脸上——屏上。知道实验中关于像的清晰性的认识(注意:光屏上成像最清晰时是像的准确位置)学生亲身体验凸透镜成像的不同情况,知道像的实像既可以由眼睛看到,也可以用光屏接收。同时训练学生利用光屏确定成像位置的方法。新课教学一、探究(一)提出问题(二)猜想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的条件是什么?与哪些因素有关?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有关。学生由体验提出猜想。(三)设计方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哪些?为了让实验更精确,可操作性更强,我们用光具座来研究,将发光物、凸透镜、光屏都摆放在光具座上。发光物是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上”字,旁边有刻度,正好3格。光屏上也有格,格的大小与量度物的格大小相同,像承接在光屏上,可以用格来量度像的大小。凸透镜、被观察物、光屏、刻度尺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的选择与确定,将生活中的问题用较精确的物理实验来研究,体现了一种研究方法,是对学生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的熏陶。(四)收集证据师:先组装仪器,做实验在光屏上找像,体验总结找像的操作技巧。结合问题猜想设计记录表格。师:请做实验来研究凸透镜成三种情况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学生操作。操作技巧:发光物、凸透镜、光屏的中心最好在平行于光具座的一条线上。设计数据记录表格。做实验。由学生体验,总结共轴调节的实验技巧,保障了实验顺利进行。(五)分析论证,交流讨论请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按照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相应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把成像情况用纸条贴在黑板上凸透镜的主轴上。大透镜贴右面的图,小透镜贴左面的图。根据贴图的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