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技版《科学》四教材分析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境,是在分组实验时,彬彬正准备用自制的简易电路检测器检障的电路元件,琪琪提出应该剥去导线两端的塑料外皮,把金属芯暴露岀来。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要先剥去导线两端的塑料外皮?是因为塑料不能在前几课的多次接触过导线,知道导线由塑料外皮和铜芯组成。由此,引发出探导线不同部分材料的导电性的任务: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以及检测身边各种常见物体,了解物体的导电性导体与绝缘体线两端应该要露出金属活动1什么物体可以导电本活动首先从导线塑料外皮是否可以导电展开探究。教科书首先通过妍妍的话提以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并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学生使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导线操作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电路检测器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判断被检测的材料是否具有导电性。学生通过检测发现,当连接导线的塑料外皮泡不亮判断塑料极不容易导电;当连接导线的金属芯时灯泡能发光,以此判断金属芯可以电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册教材分析简易测器进行检测同材料的导材料容易导于体;有些材料极不易导电,属于绝缘体在学生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教科书以旁栏的形式介绍了导体和绝缘体从材料的导电性能来判断它是体还是绝缘体。本活动历以下探究过程:①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物品→观察灯泡是否发光;②判断材料是否具有导电性→断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完成检测导线的任务后,教师再要求学生检测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有的物品是种材料物多种材料制成提示学生先对其导电性能进行预测,再进行检测,最后◎友情提在检测身边物品导电性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生分析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从测试结果中分析材性能的联系,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活动2安全用电教科书介绍了电是一种能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出电的途有哪些。例如,电能让风扇转起来,能让电灯发光,能让电视机开启并播放节目,能让电磁炉发热在我们的日常生在生产中有要的作用,如果停多电器不导致很多事情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如果没有厂就不能生产出各种产教师导学生比较生活中没有电和有电时会出现的情况,进一步了解电的重要I酷暑气温高的时候,如果没有电风扇、空调降温的话要用手摇扇得很累并且效果不明显;又例如在夜晩,如果没有电灯,只能用柴火、煤油灯等进行用这些方式发出的光的亮度都远远不及电灯的效果好,还有火灾隐患等安全问题(共27张PPT)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第四单元简单电路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导线两端应该要露出金属芯。塑料不能导电吗?认识导线塑料外皮铜芯讨论导线由铜芯和包裹在铜芯外面的一层或几层塑料组成。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都能导电吗?设计实验如何用简易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观察哪一部分能导电。实验与记录交流与分析亮了不亮√√√√讨论:为什么要用两种材料制造导线?有些物体可以导电,属于导体;有些物体极不容易导电,属于绝缘体。哪些可以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设计:探究物体是否容易导电思考:1.导线怎样与待检测物体连接?2.怎么知道物体是否导电?观察什么现象?3.每一样物体检测一次就可以了吗?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实验步骤:1.进行实验预测。2.连接电路,并检查电路是否连通。3.把待检测物体连入电路,观察灯泡并记录。4.对该物体进行第二次检测,观察与记录。5.整理实验用品。交流与分享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导体: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金属是最常见的一类导体,如金、银、铜、铁、锡、铝等。绝缘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木材、塑料、纤维、陶瓷、玻璃等。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导线和电插头的结构有哪些相似之处?工程师的设计运用了哪些科学知识?有哪些巧妙之处呢?你身边还有类似结构的物品吗?讨论与思考电与生活生活中使用的电器种类繁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种种的便利。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源与电池不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会有触电的危险。如何使用说说它们的结构与导线、电插头的相似之处。怎样正确使用才能安全用电。讨论:下面几种用电的方法是否安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可以这样吗?请说出你的理由?潮湿的地方容易有水,水是导体,容易发生电路漏电。√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可以这样吗?请说出你的理由?X扯电线的过程中塑料外皮会损坏,会露出铜芯,这样就会容易发生触电危险。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可以这样吗?请说出你的理由?是湿的布上有水,水是导体,用湿布去接触电器时容易发生触电危险。X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可以这样吗?请说出你的理由?电线的外皮有损坏导致铜芯外露,铜芯是导体,人体接触到会发生触电危险。√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可以这样吗?请说出你的理由?√切开电源后就不能形成闭合回路,在电路中就不会发生电路漏电。实践活动了解更多的安全用电知识,制作成手抄报后与同学交流。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5课。本课活动是让学生通过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判断身边的材料中哪些容易导电,哪些极不易导电,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让学生了解电的重要用途以及如何安全用电。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什么物体可以导电”,主要是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了解导体与绝缘体;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常见的物品的导电性,判断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活动2“安全用电”是让学生列举电的重要用途;认识到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知道什么是安全用电。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接触导电这方面内容,但认识的层次比较浅显,而且对材料的认识也不会涉及导电性能上。经过前一节课的操作使用,学生已经能很熟练地使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也能容易理解可以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材料的导电性能。学生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如果提供检测物品是两种或以上材料构成的物品,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从材料上去检测,因此需要强调检测的某种材料,不是具体物品,建议直接提供单种材料的物品。学生对交流电、高压电等的名词会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加以说明。由于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在交流“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内容时,学生想到的内容可能并不多,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加以分析,以此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如何安全用电。三、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2.能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导电性能。3.能列举电的重要用途。4.知道雷电、高压电、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5.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使用电路检测器对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检测,判断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教学难点:通过使用电路检测器对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检测,判断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学具准备:简易电路检测器、不同材料的物品(含木材、金属、塑料、布纤维等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设置情境:小组实验时,电路出现故障后正在用电路检测器,琪琪拿着一根导线说应该剥去导线两端的塑料外皮露出金属芯。问题:塑料不能导电吗?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任务: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以及各种身边常见物体的导电性。(二)活动探究1.活动1:什么物体可以导电出示:导线实物和放大图。提出:导线由金属芯、塑料外皮组成。金属芯外面包裹着一层或数层的塑料。问题:将未剥开两端塑料外皮的导线直接接入电路,灯泡能发光吗?交流:从导线中的金属、塑料两种材料是否容易导电方面进行讨论。任务:将木块、金属、塑料等材料分别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发光,了解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提示:可以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容易导电的属于导体,极不易导电的属于绝缘体。要求:每个材料的检测至少两次,检测一次记录一次。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检测,了解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汇报:根据实验结果将不同的材料分别归类,找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正确检测并判断进行评价。2.活动2:安全用电出示:使用电的场景和用电器的图片。提出:电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轻松地按一下开关,就可以看电视、听音乐、烹饪食物……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流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有触电危险,对人身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而高压电更是具有危险性,更加需要注意。出示:教科书中的两个场景图。问题:为什么要按照图上的做法呢?交流:能从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方面进行讨论。任务:说一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安全用电?要求: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对图示的5种不同的用电情境进行判断,并说出理由。交流:能进一步从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方面进行判断。评价:根据是否判断准确进行评价。拓展:阅读历史故事“富兰克林与避雷针”。要求:了解富兰克林这个科学家研究、设计和发明避雷针的过程。(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七、板书设计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木材塑料极不易导电:绝缘体导电性能金属陶瓷布纤维橡胶……水容易导电:导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年级上册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课件27.pptx 四年级上册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教材分析.pdf 四年级上册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