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3张PPT)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第14课声音的强弱鼓面上的水溅起的高低与用力大小有关吗?鼓面上的水溅的真高!和用力大小有关吗?水鼓表演用不同的力度敲打鼓面,观察鼓面上豆子跳动的高度。实验要求分别用力和轻轻敲打鼓面,观察鼓声的强弱及鼓面上豆子跳起的高度。实验重复3次,记录实验现象。鼓面上的豆子不要放太多,3——5粒即可。豆子掉的地上,要及时捡起来。实验记录(活动手册)鼓面上豆子跳的高低,代表了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小结鼓面振动幅度大——鼓声强幅度小——鼓声弱能否用视觉判断两幅图中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并说明理由。能否用触觉判断三角铁发出声音的强弱,并说明理由。实验要求分别用力和轻轻敲打音叉,观察音叉入水溅起的水花大小。同样的方法,分别用力和轻轻敲打三角铁后,触摸三角铁振动的强度。实验中可以小组分工,将测试者的耳朵捂起来。实验完毕后,清洁好桌面,交回器材。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并写出理由人们计量声音强弱时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使用分贝计测量空调、电吹风等物品正常运作时发出的声音有多少分贝。分贝计可以使用智能手机代替分贝计分贝(dB)正常交谈的声音在40~60分贝,汽车行驶时的声音约85分贝,飞机起飞时的声音达130分贝。呼吸声耳语声冰箱声下雨声谈话声汽车声卡车声电吹风声警笛声飞机声树叶声0dB10dB20dB30dB40dB50dB60dB70dB80dB90dB100dB110dB120dB130dB教科技版《科学》四教材分析的强弱》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是观察“水鼓表演”照片上鼓面水花溅起。鼓面水花溅起的和敲扌的用力大小有关吗?学知道当用力敲打时鼓面上的水会溅起来,但他们不一定会把这种现象与鼓面振动联系起来。观察用不同力度敲打鼓面,特别是敲鼓面振动的情况声音的强弱和用力面上的水活动1鼓面上的豆子本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观察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与所产生的声音强的联系。实验中要观察两部分内容:声音的强弱、鼓面的振幅(豆粒跳起的髙度验完毕大的常,线小、m的鼓面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册教材分析DODaoacesee友情提音大”“声音小”是人对声音音量大小的主观感受。声音的大小,实际上就声音的强弱。本课的第一个活动直接进入主题:探究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联系观察鼓面的振动是比较经典的实验,借助豆粒的跳动的高低来反映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再联系听到的声音的强弱,进而得出结论:鼓面的振动幅度大则产生的声音强,鼓的振动幅度弱本活动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建构概念之间的联系,所以建议使用图示的方法对学生进鼓粒跳得高—振动幅度大:强粒跳得低—振动幅度小—弱活动2判断声音的强弱本活动的任务是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强弱。活动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不是直接用听觉方式判断声音的强弱,而是通过视觉和触觉的方式观察物体振动的幅度来判断分别通过观察音叉溅起的水用手感觉三角铁振幅的大小来判断其产生的声音强弱。然后再重复操作一次,观察者用耳朵听一听声音的强弱,验证前面的判断是否正确教科技版《科学》四教材分析知道声音的提在“活动1”的基础是研究更多现象,巩固学生建构的概本活动的任务是判断两组实验中所产生的研究方法不是沿用活动接观察的方法,改为间接观察研究。在活动1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出任务:不用听,能不能判断出物体(音角铁)的声音的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应该观察什么现象(溅起水花大小觉三角铁振幅的大么依据这些现象可以做出判断。活动中要强调重要的评价项目之一。活动完成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活动中依据什么现象以做出正确判断?我们的判断是否准确?由此强化学生对相关科学概念的理解实践测量声音的强弱在学习教科书了安排了实践活动:使用分测量声音的强弱。教科书介绍了表强度的常用单位“分以及此以此帮助解分贝的概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指导学生用分贝计进行实际测也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安装相关的软件测量声音的强弱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音”的第2课。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声音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音的强弱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导致声音强弱不同。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入主题: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联系。通过观察鼓面振动与声音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为了巩固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生声音的强弱。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说出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生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一定的观察基础。学生已经历过一些探究活动,学会了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无法从根本上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三、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2.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音的强弱发生改变。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音。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2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教学难点:能说出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声音强弱的依据是什么。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课件等。学具准备:课件、队鼓、豆子、三角铁、音叉、分贝计、学生活动手册等。六、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媒体:出示本课课题与驱动情景。问题:PPT展示水鼓表演的照片,问学生鼓面上的水花溅那么高是什么原因呢?讨论: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去思考用力大小与鼓面振动高低的关系。(二)活动探究1.活动1:鼓面上的豆子问题:大家认为用力大,鼓面就会振动比较大(鼓面上下跳动的幅度比较大);用力小,鼓面振动就比较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鼓面振动的大小呢?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归纳形成完善的实验方案(在鼓面上放豆子等物体,分别观察用力敲打鼓面及轻轻敲打鼓面时豆子跳起的高度差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汇报:分组汇报,教师板书。小结:用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敲打鼓面,鼓面振动幅度小,声音弱。2.活动2:判断声音的强弱问题: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是否和鼓面一样,振动的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的强弱也有关联呢?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问题:如果不用听觉,仅凭触觉和视觉观察物体振动的大小能否判断出声音的强弱呢?活动:出示几组照片,让学生判断。记录:将判断情况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问题:这样的判断是否准确呢?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活动:分组观察音叉、三角铁振动幅度大小与产生声音强弱关系的实验。汇报:各组实验完毕,汇报小组的发现。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产生的声音强;物体振动的幅度小,产生的声音弱。3.实践:测量声音的强弱提问:汽车行驶发出的声音强还是吹风机发出的声音强?交流:学生提出自己观点。介绍:介绍分贝计及如何利用分贝计测量声音的强弱。活动:测量吹风机发出声音的分贝值。任务:布置学生课后测量汽车发出的声音的分贝值,并查阅资料了解飞机等其他物体发出声音的分贝值。(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七、板书设计第14课声音的强弱(振动)鼓面音叉三角铁幅度大幅度小声音强声音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年级上册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课件13.pptx 四年级上册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材分析.pdf 四年级上册第14课声音的强弱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