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温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温度》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内容。教材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自制温度计。先以学生们在“冷水与热水”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引出温度和温度计的概念。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和写摄氏温度。活动三:正确读出自己手中温度计的温度。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的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为以后的学习活动打好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能读和写。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温度计这种工具的精巧设计体验科学的魅力,并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教学重点: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教学难点:零下温度的识读。教具准备:实验室温度计18支、纸巾若干、红墨水1瓶、细塑料管若干、青霉素瓶18只、塑料桶1个、热水瓶2只、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巧设悬念游戏一:边唱儿歌《找朋友》,边去和部分学生握手。师问:同学们感觉到老师双手的体温和你们双手的体温有区别吗?游戏二:出示三杯水,让几个学生上台感觉水温高低的比较。学生回答后,师述:同学们有各自的观点,说明人的感觉有时候是不可靠的。二.图片导入实验感知教师直接揭示课题后:1.由图片让学生说出感受,引出温度概念。出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课件)2.让学生感受到只凭感觉判断温度是不可靠的基础上,提出有一种工具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计。(课件)三.引导观察认识结构完成活动一:自制温度计。提示学生:(1)为什么要用有颜色的水?(2)玻璃管的粗细对温度计有什么影响?对应学案: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引出问题:这种温度计只能反应物体温度的高低,如何准确的判断物体温度的大小?导出摄氏温度的规定,教师要着重讲清:(1)温度计上“C”的意义:表示摄氏温度,其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阅读课本P48第一段,了解常见温度计玻璃波内液体的种类和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3)走进温度计制作工厂,理解温度计的结构,了解温度计的制作过程。重点提及温度计的原理是由物体的热胀冷缩的制成的及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完成活动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1)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内容。(2)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展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时反馈(请几个学生板演)。四.了解种类正确使用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然后说明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导入玻璃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读一读当前手中温度计刻度读数。2.学生交流读数情况3.教师质疑并一起回顾学生的使用情况。(课件)4.提出使用规范。(课件)5.再读手中温度计读数,同桌检查是否符合使用规范。六.适时反馈巩固提高1.学生完成作业。2.反馈,对于第三题要借助课件再次点拨。七.总结揭秘拓展延伸1.总结。学了这一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抽4生回答,教师适时总结:认识了温度计的构造、学会了温度计的读法与写法、掌握了温度读数时的规范等。同时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2.揭开魔术奥秘。①师问:为什么老师右手捏着青霉素瓶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②抽二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③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④师述: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3.拓展:课外做一个简易温度计(教师按小组分发材料)。转化法:温度计是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的.PAGE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