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地球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3.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 4.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 教学准备: 课件地球仪、小船模型、篮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 导入: 1.孩子们,你们是不是喜欢猜谜语啊?今天老师这也有一个谜语,你们猜猜是什么? (课件出示) 说它像球不是球, 肚子里面啥都有。 人物、动物和植物, 全都生活在里头。 高山、森林处处见, 江河、湖水向海流。 天天围着太阳转, 猜猜它是什么球? 2.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搜集到的资料说给大家听一听。 3.同桌交流。 4.这节课,让我们踏上揭秘地球的旅程,一起去探索、去发现。(板书课题) 二、探究地球形状: 1.打开书本第2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2. 模拟实验: (1)请一名学生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其余学生观察小船模型有什么变化。 要求: 控制好小船的速度,模拟出港、进港。 (2)学生交流。 (3)老师模拟船只在平地上进港、出港的情景。 (4)学生交流。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知的历史。 (1学生交流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猜想及学说的资料。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本第4页的《网上学》 。 4.(课件出示):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5.欣赏地球美景。(课件展示) 感受我们的美好家园。 探究地球的大小: 1.谈话: 地球既然是球形,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呢? 2.读一读: 虽然地球是球形的,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感觉到这一点。这是因为地球的体积非常大。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0000千米。飞机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行,绕赤道一周大约需要两天时间。 3.(课件出示) 地球有多大 学生读一读图片上的数字。 4.出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学生感受世界最高峰的雄伟。 5.学生尝试用橡皮泥在篮球上塑造一个高度符合实际比例的珠穆朗玛峰模型。 6.算一算: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出珠穆朗玛峰在地球上的实际比例。 7.交流: 地球有多大? 四、欣赏视频: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五、小结本课: 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1899903429000 形状 地球 大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