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内容,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本章重点和中心内容,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是学习下一节的重要铺垫。本节课是探索规律的实验课,重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体会物理学研究的方法,达到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定性分析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3.帮助学生分析数据表格,学会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3.渗透科学的发现、分析、研究等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实验注意事项的分析。2对a∝F、a∝1/m图象的分析和探究。难点:对探究性实验的把握。教学方式:本节课主要采取的是“实验——探究”教学方式。教学工具:牛顿第二定律演示仪长木板打点计时器和纸带小车重物天平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1)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分析:合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以及加速度大小与质量有关。得出:加速度与力(合力)、质量有关。新授:一、定性分析加速度与合力、质量的关系1)分析: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力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学生猜想a与F成正比;2)实验演示:同样的作用力,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学生猜想a与m成反比。二、如何定量研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1、学生讨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当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先要保持某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再保持另一个量不变时,研究其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综合起来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研究和处理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设计实验: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验仪器和已知的方法,如何测量加速度、力和质量。实验器材分析:质量用天平测量,加速度用打点计时器好纸带测量(第二章已经学习过),问题:力能用弹簧测力器测量吗?讨论:不能,因为手拉弹簧测力器,不能提供稳定持续不变的力。可以用重物的重力来代替。2、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图。问题1:小车受到的拉力=合外力吗?讨论:不等于,因为小车还受到摩擦力,解决办法是使重力的一个分力平衡摩擦力。实验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倾斜木板,使不挂重物的小车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细绳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到的合力。问题2:细绳的拉力等于重物的重力吗?讨论:不等于。只有当重物质量很小时,拉力约等于重物的重力。实验注意事项2: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重物的质量。3、介绍实验步骤,演示实验过程。学生做课堂练习1和课堂练习2。4、实验数据的处理。1)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不同力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1)设计表格,如:次数项目123456F/Na/(m·s-2)(2)建立坐标系:(3)描点连线通过得到的图线,分析a与F的关系。实验发现a-F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a与F成正比。2)、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保持物体受力不变,测量不同质量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1)设计表格,如:次数项目123456a/m·s-2m/kg/kg-1(2)建立坐标系:先作a-m图象,再作a-图象(3)描点连线得到图线分析,分析a与m的关系。实验发现a-1/m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a与m成反比。课堂练习3:分析图象不过原点的原因。5、实验小结。三、介绍其他实验方法和原理1、参考方案二:对比实验,间接测量加速度让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位移,由x=at2公式可知,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加速度与位移成正比。如果测出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1、x2,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2、参考方案三:用气垫导轨来探究。四、课堂训练板书设计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二、注意事项:1、平衡摩擦力,2、小车质量远大于重物质量三、m不变a与F(合)成正比F不变,a与m成反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