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种子和幼苗》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科学知识本身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同时来源于实践活动,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知道的活动过程。 学情分析:本课是植物生长的开始,学生在生活中对植物的生长,种子萌发的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太熟悉,对于植物种子结构的认识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比较难理解。五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比较好奇、感兴趣,因此,我设计分组完成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通过观察、研究和合作,体会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科学知识本身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同时来源于实践活动,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其实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自然课改革要让他们进入自主探求的状态,使学生对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内容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33-37页。本课是组织和器官部分的第一节,而种子是植物生长的开始,因此,本节内容在章节间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种子和幼苗》分为四部分内容,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的过程、子叶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认真观察中掌握种子的构造、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了解子叶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启示与学生主动全作探究相结合,在实验与观察中探索发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细致、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努力学习的情感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种子的构造、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 2、在实验与观察中探索发现知识。 难点:掌握种子的构造,认识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黄麻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个植物的部分。 学生猜想:花生 高高的身材,大大的头,黄黄的脸面,最爱晒太阳。 学生猜想:向日葵 红衣服,绿颜色,高高枝头树上挂,有人爱来有人怕。 学生猜想:辣椒 那么植物刚开始就是这么大吗?(不是)他们是由什么萌发而成?(种子)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种子是怎么长成花生、辣椒、向日葵的吗?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观察发现,探索新知 活动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师: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那么,是不是每一颗植物的种子都可以发芽呢? 出示两组菜豆种子:一组,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一组,未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 1、推测哪些种子能发芽? 2、学生回答上一个星期观察到的结果。 3、认识种子的构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种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吗? 学生根据经验自由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植物的种子认识不少,现在我们来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看与你们所说的是否相同。 学生结合书上的种子内部结构图,上黑板拼接种子结构图,教师指着种子解剖图介绍:种子是由胚芽、胚根、子叶、胚轴、种皮组成的。 ①胚芽:幼叶和生长点组成,发育为茎叶系统 ②胚根 :根冠和生长点组成,发育为根系 ③子叶 :贮藏营养,供胚和幼叶生长利用 1片:单子叶植物,如水稻、玉米、洋葱等 2片:双子叶植物,如豆类、瓜类、棉、油菜 ④胚轴:连接胚根、胚芽和子叶,发育为茎根转接点 上胚轴:子叶着生点至胚芽之间部分 下胚轴:子叶着生点至胚根之间部分 种皮:种子外面的保护层 4、对照实验和种子结构,小组讨论“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活动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师: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中不发芽,种到地里就会发芽?种子的萌芽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1、小组交流讨论 2、观察实验结果——三个杯子的种子发芽情况。 3、全班归纳小结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活动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师:种子在适当的环境下能萌发生长,那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是先长根还是先长芽?种子的其他部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生自由猜想,教师提问。 2、看学生实验的记录和图画(照片)记录过程,师时机讲解。 3、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 种子萌发的先后顺序:种子吸水膨胀,子叶或胚乳提供营养,胚根先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最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布置作业: 1、拓展知识——子叶的作用 师:我们知道子叶是种子的一个机构,那么子叶在幼苗生长过程中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子叶对幼苗的生长有什么作用?给同学们留一个星期的时间,认真观察,下个星期交流观察结果。 2、图片欣赏:出示一些大自然中植物的种子的图片。 板书设计 种子和幼苗 附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