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近日西安警方通报称9月8日在本地微信群里流传着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两人身着"西安市看守所"字样的"囚服"骑摩托车行驶于西安市电视塔旁的公路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据调查其二人因出于好奇标新立异的心理,而做出的上述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的规定二人分别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拓展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四)其他寻衅滋事行为。请你评价二人的做法?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法不可违5.1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以及违法行为的种类。2.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3.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学习目标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你功劳大小、地位高低,都必须遵守法律,只要触犯法律,必将受法律的制裁。违法无小事猜猜它是谁?它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它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法律2019年10月4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召开特别行政会议,会同行政会议决定,引用《紧急情况规例条例》,订立《禁止蒙面规例》,以尽快恢复社会秩序,止暴制乱。《禁止蒙面规例》于2019年10月5日零时起生效实施,?规定香港的任何游行集会,参与者不得以任何方式蒙面,违反规例者最高判处罚款2.5万港元及监禁1年。香港订立《禁止蒙面规例》(禁蒙面法)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香港订立《禁止蒙面规例》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一、违法无小事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重要性)指引作用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评价作用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正确认识法律猜猜看:下列行为是否违法?2.违法行为的含义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P48一探究与分享捡到别人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人民法院判决限期归还手表扰乱体育馆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警告并接受处罚持刀抢劫被判有期徒刑判断一下:这些行为有何共同点与不同点?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P48二P48三(危害相对轻微)3.违法行为的分类镜头一探究分享:以下行为是否构成违法,属于哪类违法?朱某在公园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朱某将其占为己有,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民事违法行为:违反了民事法律规范,要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防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赠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镜头二行政违法行为: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要受行政处罚2020年2月4日,驾车经过箬横镇温岭东高速收费出口防疫检查卡点时,不服从交通检疫管理,拒不停车接受检查,并驾车逃离,后被民警抓获。当日,江某青被温岭警方行政拘留。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2020年4月,被告人宁某某以牟利为目的,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情节特别严重。凭祥市人民法院审理后判处宁某某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对扣押涉案物品依法予以没收。隐瞒武汉旅居史导致多人被隔离,2020年6月12日,温州男子获刑6个月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按对社会的危害分按违反的法律分承担的法律责任实例共同点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危害)较轻严重违法行为=犯罪(危害)严重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法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公家”:公民轻微违反国家管理)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民事责任(停止侵害、道歉、返还、赔偿…)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行政拘留…)刑事处罚=刑罚(5个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4个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如欠债不还、泄露他人隐私、侮辱他人如扰乱社会治安、谎报险情、文物古迹上乱涂乱画、破坏城市公共设施如故意杀人、抢劫、放火、绑架都有其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与联系一般违法行为犯罪1、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事法、刑法)2、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3、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果(1)行政违法行为:拘留、罚款、开除、记过(2)民事违法行为:赔偿、赔礼道歉、消除影响(3)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小技巧如何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别?√√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1李某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2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3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4小明吸毒被行政拘留5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小试牛刀省委副书记刘某为赶时间闯红灯,被警告6行政违法行为思考:违法与犯罪是什么关系?√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赵某于2020年6月15日从北京返回平泉,6月17日到平泉市医院做了核酸检测,6月18日检测结果为阴性。为了和朋友恶作剧,利用手机图片编辑工具,将检验报告照片中的检测结果由“阴性”修改成“阳性”,并配上文字“我就想问一下,还有救吗?这群人折腾我一下午了!”,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中。镜头一处理结果:经过教育,赵某某深刻认识到自己发布虚假信息的危害性,并写下了悔过书。目前,该人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被平泉市公安局依法予以行政拘留5日。法律讲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镜头二妨害公共安全镜头三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法律讲堂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构成形式处罚的行为。 笔记区:行政违法:谎报险情、传播谣言、殴打他人、破坏公共设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法的行政违法行为。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理解P49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行政违法行为:2020年1月30日,梁平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发布第7号公告,就依法处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十种违规违法行为通告市民。记者看到,10种将被行政处罚的违规违法行为分别是:1.不配合机关干部、村(社区)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公安民警等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依法入户开展疫情排查防控工作的行为;2.被确定为疑似病例患者、居家医学观察对象、密切接触人员,不按规定执行隔离或居家医学观察规定的行为;3.确定病例患者拒绝接受检疫、强制隔离或者治疗的行为;4.不按规定佩戴口罩出入公共场所的行为;5.举办节庆活动、聚会宴会等不利于疫情防控的行为;6.不执行公共交通停运、活禽市场休市等疫情防控规定的行为;7.散布谣言、造谣滋事、谎报疫情等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8.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9.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行为;10.阻碍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干扰疫情防控,妨害公务等行为。根据通告,对有上述行为之一且不听劝阻的,将对当事人依法予以警告、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从快、从重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专家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镜头一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镜头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镜头三1019条明确:“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对民事违法行为的理解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P50上面这幅图片给我们什么启示?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3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何做到遵章守法?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针对民事违法行为)P51课堂总结化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huaxue/生物课件:www.1ppt.com/kejian/shengwu/地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dili/历史课件:www.1ppt.com/kejian/lishi/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课堂小结法律: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种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社会和谐的保证:怎么做到遵章守法?法不可违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遵章守法认识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1、图片“欠钱不还”属于何种违法行为()A.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A2、图片“谎报险情”属于何种违法行为()A.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B3、图片中涉及到“毒品犯罪”属于何种违法行为()A.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C4、【2020?泰州】某工厂在生产过程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向周围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工业废水污水,环保部门依法对其作出处罚。工厂的排污行为属于( )A.行政违法B.民事违法C.刑事违法D.犯罪A5【2020?南宁】李某在某知名外卖平台注册店铺后,单独或伙同他人通过平台制造虚假交易2000余次,骗取平台红包补贴共计2万余元。日前,经上海市徐汇区检察院提起公诉,上海市徐汇区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李某的行为属于( )A.刑事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D.一般违法行为A6、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54条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蚌埠市刘某多次从七楼将杂物扔下,砸伤一名孕妇,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蒋某因高空抛物,被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一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1)《民法典》的上述规定以及案例的判决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2)请以“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为开头,给上述高空抛物者以忠告。参考答案:(1)①民法典的颁布是人民意志和意愿的体现。有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捍卫社会公平正义。②要增强法治意识,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增强义务意识,自觉依法履行法定义务。③要崇尚法治精神。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和伤害。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自由的代价。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等。(2)示例1: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要增强法治观念,崇尚法治精神,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让法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示例2: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要敬畏法律,严格自律,不做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等。“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1 法不可违44张.pptx 专家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avi 杭州:奥运冠军孙杨无证驾驶被行政拘留7天[东方新闻]_标清_clip.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