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浮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北师大2011课标版第四章第六节浮力,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教材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本节课的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学生分析】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前概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的概念、方向、大小;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对浮力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科学素养;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称重法测浮力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学法:观察体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学用具】测力计石块矿泉水瓶烧杯乒乓球钥匙泡沫等【教学特色】①教学设计中,新课引入形式新颖,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教学实验形式多样化,丰富的教师实验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效果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引入2min情景设疑,引入新课视频播放(南海军演新闻报道)引导思考:生活的经验是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为何庞大的航母却可以在海面上航行?归纳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浮力”板书:标题:4.6.1浮力分析观看视频的感想猜想航母漂浮的原因从近期国家大事入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来源于生活,服服务于生活。达到“寓教于乐”第一高潮,学生们跃跃欲试,为接下来学习浮力的概念做准备。二、概念生成8min概念生成,环环相扣观看图片:引导思考:四张图片的共同点是什么?为何会浮在水面上?归纳总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板书:浮在水面上受向上的力得出结论1:共同点是物体都浮在水面上得出结论2:它们都受到了浮力的作用通过提问,实验,分析归纳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完成从“浮在水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浮在水上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定义”的认知过程。这样自下而上的生成概念,从具体现象到抽象概念,更加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创造性思维。过度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浮在水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那浮力的确切方向又是怎样的呢?演示实验:由教师完成下面的实验,并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用细线一段拴住钥匙,另一端拴住泡沫,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绳子的方向,改变烧杯的位置再观察绳子的方向。板书:浮在水面上受竖直向上的力观察实验:绳子方向始终竖直向上分析结果:浮力的方向应该是竖直向上的学生已经学过重锤,知道重锤可以指示重力的方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利用被拉直的细线和重锤拉直的直线,给学生展现浮力的方向。过度提问:浮在水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力吗?根据之前的探究,大家有没有办法来验证一下究竟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盛有水的塑料瓶)实验验证(称重法法测量浮力):教师做演示实验【复习】弹簧测力计正确的使用方法:读数时,视线必须水平,垂直正对刻度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它的位置会有明显的移动,这就是视差。板书:(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浸在液体中浮在水面上受到竖直向上的力一、定义二、大小(称重法法))学生回答1:有说受到浮力的,也有说没有收到浮力。学生回答2:将弹簧测力计把砝码掉在空气中,测量重力的大小,再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大小,若改变则受到了浮力。学生分析:把砝码放入水中后,示数变小的原因是因为砝码受到了竖直向上的浮力的作用,则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竖直向上力的作用。通过验证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从而完善对浮力的认知。生成概念的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简单复习弹簧测力计正确使用方法,增强物理教学的严谨性。三、深度分析8min深入分析,突破难点过度提问:请同学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演示实验:木块的浮沉以及包裹透明薄膜的立方体浮沉装置介绍:这是个特制的水槽,由大小两个水槽构成,小水槽的底部有一个正方形的开口,使两个水槽相连通。木块的浮沉:把木块压在正方形的开口处,先向小水槽加水,观察木块的状态,然后再向大水糟中缓慢加水,直至木块浮起来。引导思考:为何向小水槽加水的过程中木块没有浮起来,而向大水槽加水的过程中水加到一定的量木块就浮起来了?板书: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2.橡皮膜的凹陷程度显示立方体各个面所受的压力大小实验时,先向小水槽中注水,直至淹没立方体,此时立方体上表面橡皮膜向下凹陷,下表面不凹陷,立方体不上浮。然后向大水槽中缓慢加水,直至下表面凹陷程度大于上表面的时候,立方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回答:向小水槽加水的过程中,木块一直被紧紧的压在下面无法浮起来;而向大水槽加水的过程中木块的下表面会慢慢接触水有了向上的压力,从而产生了浮力。学生观察橡皮膜各个方向的凹陷程度。通过复习压强、液体压强的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可以有效的做到“瞻前顾后”。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从而突破难点。通过橡皮膜的凹陷,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学生能够感受到物体在各个方向上受到的压力,凹陷程度不同的现象体现出了“压力差”。这样演示的好处是摆脱了常规实验“物块沉在水底但不能做到下表面完全没有水已而给学生带来困惑”的情况,增强物理教学的科学性。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压力的作用效果,将一个空心立方体放入其中,空心立方体的六个面有橡胶模,再向两个水槽加水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通过橡皮膜的形变直观得感受到浮力的产生,这样做既照顾到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为主的学情,又可以很好的将微小的物理现象放大,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神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