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3《平面镜成像》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二、教学准备:教学行为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具准备:多媒体﹑玻璃板、蜡烛、纸板、直尺、火柴、平面镜三、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平面镜的现象2.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作图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教学重难点及关键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作图关键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突破方发主要用分解问题、由浅入深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四、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利用视频“恐惧的小猫”以及生活图片引入新课活动2实践活动探究新知通过实践活动,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活动3演示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活动4小组活动合作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活动5“模拟实验”小游戏利用“模拟实验”小游戏,体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活动6当堂训练作图:将一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前,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找出点光源S的像.作图:将一物体AB放在平面镜前,找出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活动7回顾小结回顾梳理本节知识。活动8作业布置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提高﹑发展。五、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目的及意图【活动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以及相关的生活图片引入新课。播放视频:“恐惧的小猫”,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并结合生活经验,对平面镜进行全面的认识。观看视频,观察图片,思考问题,认识平面镜从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吸引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本活动应用了“意义兴趣”教学原则,让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生动、具体、有用,通过视频与图片,从中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在观看视频和图片时的反应和状态,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已有的对平面镜的认识情况。【活动2】实践活动探究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一面小平面镜,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在镜子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猜测:1.观察自己的手与其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2.前后移动平面镜,观察并猜测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可能存在什么关系?学生试着猜测:1.像与物大小相等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近物近,像远物远4.像近大远小5.……通过对生活中的现象所发现的问题、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猜测,养成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让他们知道遇到问题要积极思考,才能进一步深入的探究。【活动3】演示实验教师利用玻璃板,蜡烛纸板进行实验:(1)将白纸放在讲桌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节完全相同的蜡烛A、B;(2)点燃蜡烛A,调整B的位置,使蜡烛B与蜡烛A在镜中的像重合;(3)观察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实验现象是什么?2:从这个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进一步思考:实验中为什么不用平面镜而用了玻璃板?(教师用平面镜简单演示,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等效替代法(实验中用蜡烛B来替A的像)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现象:蜡烛B与蜡烛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结论: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现象:用平面镜实验时,由于平面镜背面涂了不透光物质,所以看不到平面镜后的蜡烛B,无法利用蜡烛B找到蜡烛A的像此活动中实验由教师进行演示,由于初二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差,教师在实验前进行规范的操作,给学生一定的示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降低操作难度,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活动4】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将白纸放在讲桌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节完全相同的蜡烛A、B;点燃蜡烛A,调整B的位置,使蜡烛B与蜡烛A在镜中的像完全重合;记录蜡烛A和它的像(蜡烛B)的位置;分别测出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记录实验数据。2.把像与物的位置连接起来,观察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的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1)每组测出三组实验数据,将数据记录在数据表中。(2)连接像与物的位置,观察: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有什么关系?教师针对各小组的实验情况,进行指导3.组织各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结论。4.总结实验,得出结论: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次数物到镜面的距离/cm像到镜面的距离/cm相与物的大小关系1231.学生进行实验并在导学案上记录实验数据:2.连接像与物的位置,观察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有什么关系?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结论。结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此活动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本活动的设计应用了反馈原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操作正确与否,不知道实验结果正确与否,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师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能够从各组的试验情况中了解掌握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的给予评价,对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试验结束后,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情况可以作为对教师的输入信息,教师针对这些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在学生一方亦可得到反馈信息。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的即时的信息反馈非常重要。【活动5】“模拟实验”小游戏游戏规则:参加游戏的二人,一人当物,一人当镜中的像,取某一位置为镜子,二人各自站好,然后“物”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其他人观察“像”的变化是否符合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教师选出两位同学,一人当物,一人当镜中的像,进行游戏。学生上台参与游戏活动。其他学生观察“像”的变化是否符合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及时纠正并说明原因通过游戏活动,在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活动6】当堂训练1.将一点光源S放在平面镜前,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找出点光源S的像.2.将一物体AB放在平面镜前,找出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1.巡视指导。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1.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课堂练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巩固所学的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本活动应用反馈原理,在课堂上,通过课堂练习题,及时的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反馈和评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吸收信息、输出信息、反馈信息、评价信息,四者是缺一不可的,而且时间不能拉的过长,根据人脑的记忆和以遗忘规律,如果时间拉得过长,不及时反馈,不及时评价就会大大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要求教师和学生将问题—解答—讲评—改错紧密结合为一整体,而且不要把几个阶段拖得太久,信息反馈要及时,实验表明,及时反馈以在一日内反馈为好。【活动7】回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那么学习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本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否掌握全面。2.学生是否能从实验中体会等效替代法并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作图学生发言谈收获。此活动的安排是让学生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反思。本活动应用反馈原理,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掌握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评价、进行补充。【活动8】作业布置P38A组:第1题、2题、4题教师布置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通过课后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评价,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六、板书设计一、平面镜——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七、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