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 单元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 单元解读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单元解读》
  P2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以“付出、能力、责任”为教育主题。它是“我的家庭”生活领域的教学内容,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主题二“我的家庭生活”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第2条“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儿童“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第二主题板块的教学内容则进一步为儿童整合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我与家庭”的生活场景,旨在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亲情观,既懂得享受父母长辈的关怀,又能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
  P3我们首先看一看这一主题单元在小学不同年段之间的衔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家庭主题的教学一直贯穿于《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各个年段,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重在让学生在细节中发现家人的爱,感受家的温暖。本单元则是对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的延续和深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理解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更加主动地参与家务劳动,为家庭做出贡献,树立家庭责任意识。
  P4教育目标:了解并体会父母的辛苦,愿意替父母分担;能够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体认自己是家庭一员,有家庭责任感。
  P5本单元的三课之间有着渐进的逻辑层次,从“体谅父母的辛苦”到“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再到“具有家庭责任感”。其中第4课,发现并体谅父母在家庭与工作中的辛苦,能够做到少给父母添麻烦;第5课,能够为父母分担,愿做、会做、常做家务;第6课,意识到自己的家庭贡献,具有家庭责任感。
  P6各课实施要点:
  第4课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
  关键词一:增强儿童的“道德敏感性”
  在现今的家庭中,孩子接受了太多的关注与呵护,在情感上得到的总是单向输入。久而久之,家人对他们的关爱在孩子们的眼中已经是理所应当,俗称“小儿麻痹症”。他们凡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关心家人。孩子们今天这样的表现,责任不在孩子,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而是不会爱,不知道怎样才是爱。爱也是一种能力,是需要我们成年人的示范和引导的。提升儿童的“道德敏感性”是我们一线教师教育的职责所在。
  P7本课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从引导孩子观察、记录父母的生活常态开始,让孩子体会、感受父母的辛苦。爸爸妈妈很辛苦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孩子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是孩子们感同身受的结果,这样的体验教育才是真实有效的。教材中呈现了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用心体验父母的辛劳,老师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展开体验、调查活动,重点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提及的自己父母的辛苦与不易,给予适当的提醒和积极的认可。
  P8关键词二:转变视角,不给父母添麻烦
  一提到关心父母、感激父母的具体行为,儿童更多的是从我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这个角度来思考的。我们经常给予孩子的教育,是母亲节为妈妈做点什么,爸爸妈妈生日时,我们送上怎样的祝福。其实孩子们不明白照顾好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不给家人添麻烦也是对父母的体贴。因此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转变视角,尝试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照顾好自己、管好自己,不给父母添麻烦,用这样的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
  P9那怎样才能让学生转变视角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班上孩子在家里、在学校自律、自觉的真实表现,用视频、情境故事的形式在课堂上真实再现,还可以采集、录制父母亲的话,父母讲述自己孩子的故事,表达对孩子懂事、自律的做法带给自己的愉悦。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领悟管好自己、不给父母添麻烦才是对爸爸妈妈最好的爱这样的道理。
  第5课
这些事我来做
  P10关键词:劳动最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
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辛勤劳动并以此为荣,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这是教育的重点与方向。在教材设计中,则鼓励学生从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开始,辛勤劳动,践行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等德行,通过日积月累的点滴劳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P11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做家务的意识,培养他们“我应该做”和“我要主动做”的责任担当。
  四个板块关注的重点分别为:认识做家务的价值,培养孩子们做家务的意愿,学会如何为自己争取做家务的机会以及引导儿童学做家务。
  愿做、让做、学做、会做,这是一个整体,教学的突破点应该是“愿做”,也就是通过教材中呈现的范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发现并肯定学生的家务特长,多种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到做家务对自己成长的益处,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的热情,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信念。
  比如,执教老师将教材中的“家务擂台赛”改为“家务擂台秀”,一字之差,体现的是一种对劳动的积极认可,用“秀风采”这样一种更接近时代,更贴近学生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营造“劳动是美好的”积极氛围。同样,我们评选出“家务劳动小达人”,请“小达人”上讲台分享做家务的经历,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现场采访,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用打造劳动小明星的方式激发学生“我要主动做”的意愿,奠定“人人争着做”的情感基调。
  第6课
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
  P12
关键词:贡献和责任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为家庭做贡献、尽责任的意识,知道为家庭做贡献的方法。
  教学的一个重要起点为: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家庭贡献只有大人才有,小孩在家庭中没有什么贡献。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肯定学生在家庭中有贡献。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在场”、为家庭添欢乐,以及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都是孩子对家庭的贡献。在这个问题上,接下来执教这一课的翁老师就处理得非常好,分别设计了“家庭贡献我能行”,
“你的故事我愿听”,“我是家庭创意王”这样几个贴近儿童真实生活的活动,接下来的
“我也能做贡献”,“我的家庭小妙招”
,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什么叫“贡献”,还教会了孩子们为家庭做贡献的具体方式:一是做家务、懂事、分担;陪伴、关心、支持家人。二是出主意,有创意,为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三是做家庭的情感纽带。
  P13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家庭责任,并坚持承担家庭责任。突破这一难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负责精神”就是坚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做家务,家庭责任精神也是为家庭着想的表现。最后的行为落点则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家的情况,选一件力己所能及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并做好记录。体会坚持的快乐和带给自己的收获,在实践中感受“负责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