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6.1 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 时间: 审核: 一、学习目标 :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的分析,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与灭火方法,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2.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通过体会控制燃烧的意义,树立环境资源意识,感受化学在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二、问题导学:依案扣本 专心自主 (自主学习课本 122 页至 127 页思考下列问题) (一)灭火的原理 1.回想一下前面学过的物质跟氧气反应的现象,结合上面的内容,你认为什么是燃烧呢? 2.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方法可以灭火?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灭火? 3.把同学们想到的灭火方法按照主要目的进行分类,并填入下表 灭 火 的 方 法 采取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 降低温度 隔绝氧气 移走可燃物 4.破坏燃烧条件其一,即可达到灭火目的。根据灭火原理,反推出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 促进燃烧的方法 5.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些现象:(1)铁丝在空气中加热不能燃烧,但是在纯氧中加热能剧烈燃烧:(2)一张纸被揉成一团时燃烧不旺,而打开时燃烧很旺。通过对以上现象分析,你能说出影响上述物质燃烧的因素是什么吗? 结论:促进燃烧的方法:① , ② 。 (三)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6.记住课本127页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示,并说出爆炸极限的含义 三、达标反馈:基础达标 能力提升 1.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C.把柴火架空可使柴火更充分接触空气而燃烧更旺 D.生煤炉火时,用木柴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2.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一定是固体或气体 B.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C.只有在点燃或加热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D.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 3.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时,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着火时,用水浇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室的火灾 4.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 )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 C、水蒸发吸热 D、大量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且水蒸气又使可燃物隔绝空气 5.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 A、供给的氧气减少 B、供给的空气增加 C、使蜡烛着火点降低 D、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 6.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温度、着火点和与空气是否接触三个方面比较: ①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相同的是 ;不同的是 ; ②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相同的是 ; 不同的是 ; ⑵实验时可观察到那些现象? ; ⑶试总结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 ⑷如果用导管对着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将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问题导学: 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2.举例:用灯冒盖灭酒精灯,它能够隔绝氧气,破坏燃烧的条件 3.举例: 灭 火 的 方 法 采取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 用水浇灭蜡烛 降低温度 锅盖盖灭 隔绝氧气 关闭天然气的阀门 移走可燃物 4.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同时具备):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5.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 ①增大氧气的浓度 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6.可燃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该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三、达标反馈: 1—5:CDCDD 6.(1)①着火点、温度,空气 ②空气、温度,着火点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燃烧需要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4)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