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二课时)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太空授课图片”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还要运用由电子白板搭建的多媒体技术整合平台,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处理实验数据,乃至归纳出结论。素质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学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的操作技能。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会根据方案选择合适的器材,初步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汇报凸透镜成像的不同情况的过程,体验合作交流在探究中的重要性。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2、教学难点:在探究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像与物所在范围的确定教学方法(小组内外)小循环多反馈,自主探究;比较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教具多媒体(拍摄应用凸透镜的实例的图片和实验的图片,制作数据处理课件)等。学具共准备12组,每组备:蜡烛、凸透镜(f=10cm)、光屏、光具座、火柴等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资源安排、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现场景:太空授课中的水透镜缩小的像、滴在文字上的水滴把字放大和教室里的投影仪的镜头可以放大图片。引导分析都是凸透镜,所成的像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从而引出探究的课题。观察思考用生活中常见简单的物品来做实验,观察到不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生活中。二、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想】生:可能凸透镜的位置不同,可能和焦距有关等。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得到物距的概念: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引导学生有根据地的进行猜想。学生动手亲自体验凸透镜的神奇。交流大家的观察结果,产生疑问。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激发探究的激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对现象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利用图片学习物距的概念,为下面的设计实验做好铺垫。2.设计实验根据猜想,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距和焦距有关。由一个量和几个量的关系引出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实验思路。问题:如果要探究凸透镜成像与物距的关系,该怎么做?生:用焦距一定的凸透镜,改变物距,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追问:如果要探究凸透镜成像与焦距的关系呢?生:控制物距不变,改变焦距,观察凸透镜成像情况。在实验思路明晰的基础上先探究凸透镜成像与物距的关系。选择的实验器材有:1.凸透镜:一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2.发光物体:用蜡烛火焰做为发光物体。3.光屏:引导学生观察光屏。4.光具座: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并对准刻度线。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安装(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安装。说明如何找到最清晰的像的操作。强调如何读物距和像距:先利用图片找到物距和像距。引导学生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知道这样设置的好处。通过观察现象,引起惊奇并产生疑问:凸透镜成不同的像由什么决定?有根据实验现象有依据地进行猜想。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思路学生带着问题,设计实验,在以往的光具座上,学生要记下刻度线,相减才能得到物距和像距,本实验重新打印刻度尺,将零刻度线标在标尺中央,即凸透镜的位置,使学生更直观的读出物距和像距,突破了学生实验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观察能力、交流合作精神。课件示意3.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在光屏上找凸透镜成缩小、等大、放大的等多种情况的像。让每组学生通过改变物距、由远及近,在光屏上找到缩小、放大、等大的像。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好又快,将最快的几组组同学把数据录入到电脑中。边巡视时边发现问题,提醒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操作要点:(1)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2)找到最清晰的像的操作方法。2.要读出u、v、h,记录在表格的1、2、3行。3.请大家分工合作。焦距f/cm物距u/cm像的性质像距v/cm实、虚大、小正、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获取数据,老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实验完毕,吹灭蜡烛。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认清每种器材的作用和用法。由学生一起分析实验改进的好处认识器材的基础上学习实验操作要点。学生实验,分工合作并将数据输入电脑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应用动画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形象具体地看到随着物距变化,凸透镜成像性质改变的整个过程,学生得到动态体验,更加深理解。)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展示几组的观察记录数据及对应的像的性质。特别注意强调实像的判断。师生分析:先分析成像的条件。(1)对数据进行观察并初步分析。(2)再通过用Excel对数据排序转换,把物像的情况直观的显示出来。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和分析。通过刚才大家的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到成缩小像的规律。结论:1.u>2f,成倒立、缩小、实像,f物距减小,像变大,像距增大。2.u=2f,成倒立、等大、实像,v=2f3.f,v>2f;4.u=f不成像5.v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成像的性质。学生观察数据并进行分析,从中自己归纳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图形找到规律。并能顺利描述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分析思考、交流学生实验:研究u汇报观察结果。从数据直接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以往教学中的难点,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分析成像本节课设计了用Excel对数据排序转换,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得到结论,突破了难点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师生共同观看Flash动画,将探究全过程进行逐一回顾;播放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练习,学案展示,教师运用展台展示、互动回忆、回答动态记忆讨论、作答、交流难点突破,学生记忆中实验,仅仅限于的几个特殊位置,通过此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板书设计§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二课时)物距(u)像距(v)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结论:1.u>2f,成倒立、缩小、实像,f物距减小,像变大,像距增大。2.u=2f,成倒立、等大、实像,v=2f3.f,v>2f;4.u=f不成像5.v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