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教学说明本节主要介绍有关汽化和液化的知识,包括“沸腾”“蒸发”和“液化”三部分内容。本节内容较多,为了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验机会,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将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汽化和液化定义,探究水的沸腾.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沸腾有了一些初步认识,所以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观察、讨论,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汽化和液化。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教学难点:利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出沸腾的特点三、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大烧杯、塑料袋、酒精、热水、电水壶、大试管,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火柴钟表等。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实验导入演示实验:向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并将其扎紧,放入热水中,然后取出。请同学们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如何解释?归纳总结:汽化、液化定义。板书课题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出示一杯水提问;这样放几天后,水会少吗?这是什么现象?如果你把这杯水烧开了,水还会少吗?为什么?总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学生会说汽化或蒸发从生活走向物理,创设情境,完成探究问题的提出。猜想和假设因为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可以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讨论回答考查学生对沸腾的了解程度,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观察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时,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组装器材?怎样才能使水尽快沸腾?结合实验报告告诉学生实验要求注意事项强调:实验要小心,注意安全让学生展开讨论,归纳出有效措施:加盖、用热水,减少水的质量培养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交流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要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和温度的变化;实验后要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组织学生分析数据、作图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准备汇报展示分组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亲身体验,感知水的沸腾现象,感悟沸腾规律,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对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认真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汇报展示派各小组代表汇报展示汇报展示培养学生从表格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总结实验教师归纳总结:1沸腾定义2沸腾现象3沸腾特征4沸腾条件交流思考对实验进行总结和归纳拓展练习让生读“几种液体的沸点”表。思考:1我们在实验中所用温度计能是酒精温度计吗?为什么?2饺子在水中煮,不会发黄变焦,而放在油里炸却会发黄变焦.这说明了什么?3妈妈在煮粽子时,当水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你认为合理吗?说说看观察讨论回答学以致用,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布置作业课后完成纸锅烧水小实验梳理总结本节课知识内容。发展巩固学生兴趣,让学生回家实践体会沸沸。板书设计:3汽化和液化 汽化(吸热)一液态气态 液化(放热)二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内部和表面同发生的剧烈汽化三沸腾现象: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特征:吸热,温度保持不娈(沸点)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