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4平面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实像虚像的区别。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三、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平面镜、玻璃板、刻度、棋子。?四、教学过程引入视频:浇不灭的蜡烛师:为什么没有浇灭?生:不是真的蜡烛,是蜡烛的像。(二)平面镜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成像?生:镜子,玻璃,地砖,平静的水面,铜镜。问:有什么共同特征?平面镜:表面是平的,能成像的镜子。(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平面镜。活动一:照镜子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帅气的自己是不是镜子里真的有一个你?不是,是像。你觉得这个像在哪儿?镜面上?镜前?镜后?镜后。平面镜成的像与上节课讲的小孔成像是不是一样的?师:我们先来回顾小孔成像,有什么特点?生:倒立,实像。师:实像,就是可以在光屏上显示的像。平面镜成的像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呢?像在镜子后面,所以白纸放在镜子后面,试一试。(学生上来找,找不到)师:所以,平面镜成的像光屏上看不到。实像是怎么形成的?生:有真实光线汇聚而成,能在光屏上呈现。师:像平面镜这种,不能再光屏上呈现的叫虚像。特点是,人眼能看见,不能在屏幕上呈现。活动二:回忆照镜子的经历,结合动图,思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回答以下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在平面镜__________。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四)像的大小师:要研究像的大小,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师:现在有两张白纸,要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生:边对边,重合,如果重合,就一样大。物体贴着镜子,重合,说明一样大。这只能说明它在这个位置时大小相等,不能代表隔开一段距离也相等。分别用刻度尺测量物体与像的大小。物体可以量,像在镜子后面,看不见,怎么量?师:根据刚才的,使像与物重合。但是像与物在平面镜两侧,把物体拿到镜子后面,像也会消失。像与物无法重合,怎么办?师:能不能找一个与这支蜡烛完全相同的蜡烛去重合?(学生操作,寻找)生:发现有困难,无法同时看到像与物。怎样同时看到像与物?生:将平面镜换成透明的,玻璃板。为了更好地成像,用带色的玻璃板。师:如果原物A,像A’,替代物B,使B与A’重合。如果重合,说明什么?生:像与物大小相等。学生实验:器材:四个支架,一块玻璃板两个支架,凹槽卡玻璃板,是使玻璃板竖直。另两个红色的支架,作为物,一个放在玻璃板前,红色对着玻璃板。另一个放在玻璃板后,使之与像重合,在重合的时候,人眼在哪儿看?在A处,移动使他们重合。此时B的位置就是A’的位置。标胶B和A’的大小。(实验)汇报:重合,说明等大。思考:小明靠近镜子,像的大小有无变化?师:利用结论A=A’,所以像的大小不变。(五)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师:要研究距离,首先要先确定像,物,平面镜的位置。白纸,画一条直线,把玻璃板的一面贴着直线放。支架很大,就取指甲中间的一点,代表物的位置。像的位置怎么确定呢?与之重合的B的位置。分别测量A和B到平面镜的距离。改变A的位置。B,找到相应的B’。C,找到相应的C’。测量距离。并连接AA’,BB’,CC’。观察AA’与平面镜有什么关系?(实验)汇报:三粗的数据,大致相同,相差很小,有误差,误差由于什么造成?师:玻璃板有厚度,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成像。实际上应测A,A’与前表面的距离,但实际上测量的是A,A’到中间的距离,所以有误差。玻璃板用厚的好还是薄的好?生:薄的。减小误差。思考:如果只有一组数据,5cm,5cm,能不能说明等距?生:不能,一组数据有偶然性,避免偶然性,多次测量,找出普遍规律。总结:虚像,等大,等距,垂直。同时满足后三条,我们把它叫做对称。活动三:模拟平面镜成像。一个同学为物,一个同学为像,像要做出相应的动作。举双手举左手抬右脚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左右相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