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探究:欧姆定律》【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综合性强,从知识上看,要涉及到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及通过探究掌握三者的联系;从技能上看,要掌握电压表、电流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从方法上看,本节课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熟悉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②.明确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定量关系;③.理解欧姆定律,记住欧姆定律公式。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以提高学生实验探索分析问题、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②.体验用图像来说明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研究的意义,充分认识到科学攻关的艰巨性、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可贵性。【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教学难点】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主要是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并能正确得出实验结论。【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子白板、干电池(2节)、开关、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5欧、10欧、20欧各一个)、导线若干、小灯泡。【新课教学】一、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能否从桌面上自选一些器材连接一些简单些电路,使得灯泡两次发光的亮度不同?学生设计实验并操作。教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演示。思考: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结合PPT逐步播放上图,引导学生做如下猜想: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1、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流形成原因)2、电路中导体的电阻R(阻碍作用)二、新课教学教师:既然有两大因素可能影响电流的大小,那么电流I具体与上面两大因素有怎样的定量关系?我们应当有什么方法研究呢?学生:控制变量法。教师:请一位学生具体谈一谈怎么控制?学生回答:1、保持____不变,研究I随的变化关系教师:怎么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学生回答:用滑动变阻器。与同学共同设计如下电路图:总结: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改变R两端的电压。学生回答:2、保持____不变,研究I随R的变化关系电路图:总结: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使R两端的电压相同。教师用PPT演示实物图的连接:实验一电阻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教师:宣布开始实验,并提醒分工合作要配合好,。提示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师:提醒断开开关,并请小组代表发言得出结论,并说明依据。学生:小组1.回答,小组2回答,小组3回答(选取阻值不同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启发学生:①从数据上看电压增大几倍,电流大约也增大几倍,这是一种正比例关系,之所以不是那么严格,是因为实验存在误差,②从图像上看,符合正比例函数特征。)总结: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板书)实验二电压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教师:提醒断开开关,并请小组代表发言得出结论,并说明依据。学生:小组1.回答,小组2回答,小组3回答(选取电压控制不同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板书)。教师:(展示图片)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17年至1827担任中学物理老师期间,花了近10年的时间,通过自己设计实验仪器总结出了著名的欧姆定律,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都还不大清楚,特别是电阻的概念还没有,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它们进行精确测量了;他这一发现是非常惊人的。这得益于他强烈的好奇心和执着的探究精神,希望同学们能学习他优秀的品质。他总结的内容是: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欧姆定律可以表达为:I=U/R由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可以得到如下两个变形式:问题:那能否认为R跟U成正比,跟I成反比?回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固有的一种性质,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温度决定的,故电阻跟电压、电流无直接关系。所以R=U/I,只能用来计算电阻的大小,而不能用作电阻的定义式。例1:在一段导体两端加2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是0.4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______Ω;如果在它两端不加电压,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是______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______Ω。例2、某导体两端加4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是200m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如果在它两端加6V电压,若电流表的有0-0.6A、0-3A两种量程,应选择哪一种量程来测量导体的电流?【板书设计】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一、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①电压②电阻二.实验探究1.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2.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三.欧姆定律1.内容:一段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表达式:I=U/R【教学反思】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