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的折射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规律;2、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二、教学重难点光的折射规律和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的认识三、教学设计本节课是第三章的延续,如何找出折射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试着从认识折射现象入手,再从找折射光线出发,接着找折射的特点,最后应用折射特点解释现象。通过设置的三个活动意在使学生对光的折射及特点有一个具体认知,从而化解重难点。四、教学器具激光笔、玻璃杯、玻璃砖、带有刻度的纸、水、碗、硬币、筷子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从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另一种介质会发生反射,进而过渡到光的折射2、介绍什么是光的折射3、类比归纳,认识界面、折射光线和折射角【设计意图】运用类比法讲解概念由教师完成,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二)活动1:观察光斑是否移动1、让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按照学案要求完成活动1①在纸杯底部O处做一个记号,用激光射至O点;②保持入射光线不动向水杯中注水,注意观察底部光斑照射的位置向移动。③光线由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2、学生回答实验现象3、教师提出问题: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设计意图】活动1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对于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侧重理解折射是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且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三)活动2:探究光的折射特点1、让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完成活动2①让一束光贴着纸片从空气入射到O点,用铅笔描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重复步骤①③取出玻璃砖,用铅笔补全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光线;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纳:A、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选填“在”“不在”)同一平面内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选填“同侧”“异侧”)C、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选填“增大”“减小”)。D、光垂直介质表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两个现象A、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即折射光线(选填“靠近”“远离”)法线B、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即折射光线(选填“靠近”“远离”)法线2、教师巡查并适时指导,并用手机拍下2~3组实验现象,上传到电脑,以便分析时用。3、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折射特点【设计意图】折射特点是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和重点,活动2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处理分析从而有目的性的概括出折射规律,加深对折射特点的认知。教师适时展示学生操作的现象的图片有两个目的:一是激励成功者;二是针纠正错误(在光路的处理上出现的问题)。(四)活动3:找硬币1、让学生按照学案中活动3的要求完成实验①如图所示,将一枚硬币放在杯子底部,然后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另一位同学向杯中缓缓加水(注意不要移动硬币的位置),你能再次看到它吗?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②在看到硬币时,用筷子沿着看到的硬币插入,你能插到硬币吗?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2、学生回答实验现象,教师引导①看到的像在原硬币的上方还是下方?左边还是右边?②你能画出像的大致位置吗?③试着补出右图中的折射光线3、教师巡视并指导4、师生共同分析,并让学生再次订正【设计意图】折射特点的具体应用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和重点,活动3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对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有一个初步认识。教师根据课堂实际适时分析帮助突破此难点。(五)讨论折射现象1、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折射现象,你能列出多少?2、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说出的多3、小组交流折射现象,同学补充,教师分析4、教师展示常见的折射现象,并让学生阅读课本82页“太阳奇观”【设计意图】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是初中阶段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会区别的三大现象,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折射现象的特点(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同时区别于反射现象。(六)课堂小结什么是折射?折射的特点有哪些?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于折射?(七)当堂训练1、让学生完成当堂训练内容2、教师巡查3、学生展示,师生纠错(八)布置作页课后作业: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