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部编版(2019)必修一教案: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一政治部编版(2019)必修一教案: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资源简介

课时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素养目标整合
1.正确认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2.理解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理解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正确认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4.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5.探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评析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困境。
6.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明确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要点晨背整合
1.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3.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4.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5.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6.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学新知整合】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
(3)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4)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只有平均分配,才能保证社会成员的共同生存。
氏族里设有议事会,这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
生产关系的三要素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和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2.奴隶社会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化现象。最早归家庭私有的主要是生产工具和牲畜。
(2)私有制确立的标志: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3)奴隶制生产关系特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4)阶级发现
①内涵: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
②两大对立阶级、主要矛盾: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③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制国家。
奴隶主和奴隶是赤裸裸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就阶级的实质而言,它是个经济范畴。在中国和在西方,古代社会中的“阶级”,就是指社会上存在的身份等级。
3.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奴隶社会原始社会]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1.封建制生产关系
(1)产生
奴隶社会后期,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水平时,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
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时,就被封建制生产关系所替代,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特点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②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
(3)作用、影响
①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总根子,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封建国家
①显著标志: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
②精神统治:地主阶级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宣扬“君权神授”,扶植教会势力,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统治。
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5)封建社会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①基本阶级: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
②阶级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阶级斗争: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产生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2)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建立条件
第一,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第二,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作为资本。
(4)文明的再跨越
①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克思曾尖锐地指出了资本的贪婪本性:“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
奴隶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摆脱愚昧野蛮状态,迈入文明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类文明实现了又一次跨越。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无法摆脱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2)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3)主要表现
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史:
制度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家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周期爆发的,其主要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4)经济危机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②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的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经济危机的特点:范围特别广、时间特别长、破坏特别大。
一般危机持续时间:1~2年。规律:危机——经济复苏——重新高涨
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
(3)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4)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习近平指出:“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
【练疑难整合】
1.判一判:
(1)部落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
提示:× 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2)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了产品如何分配。(  )
提示:√
(3)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
提示:× 土地也变成私有财产是私有制确立的标志。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
提示:× 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时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5)在封建社会,农民一无所有。(  )
提示:× 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
(6)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
提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7)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再跨越,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  )
提示:× 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废除了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确立了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取向,人类文明实现了又一次跨越。但是并非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
(8)生产绝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
提示:×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
2.辨一辨: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在一起争论:
私有制说:咱们三个我出生最早,你们两个都是我生的,我是老根。
阶级说:我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与你私有制有何关系?
国家说:我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跟你私有制也沾不上边。
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说法。
提示:三者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因为:(1)私有制最早产生,这是事实。私有制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阶级的出现,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国家。可见私有制不是老根。
(2)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阶级的出现,私有制产生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可见,阶级说它的产生与私有制产生无关的说法是错误的。同样,国家产生的基础也是私有制,而且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所以,国家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3.想一想:
(1)什么因素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更替?
提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2)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吗?为什么?
提示:是历史进步;奴隶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剥削关系有什么不同?
提示:①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封建社会的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②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工人的处境和地位与奴隶、农民有很大不同,他们是自由劳动者,有选择被哪个资本家雇佣的自由,但没有不被剥削的自由。而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被奴隶主占有、支配;农民依附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但同样受剥削和压榨。③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不是全部;奴隶主占有全部产品;地主以地租的形式占有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4)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以前的社会,又被称之为“最好”与“最坏”的年代,“最好”与“最坏”分别指的什么?
提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使产业工人的境遇更加恶化,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
议题探究
议题一 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
 
 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人压迫人的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社会人们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中,原始人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氏族的一切大事都由全体氏族成年男女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长和军事首领也由氏族议事会选举产生。氏族长处理氏族内部日常事务,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他同所有氏族成员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更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氏族内部的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
随着石器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社会产生。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自由买卖;奴隶主可强迫奴隶工作,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和人身自由。
探究1:原始社会为什么又称为“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提示: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石器工具,生产力极其低下。为谋取生活资源必须共同劳动,人们在劳动中只能是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从而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产品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实行平均分配。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因而也就没有国家,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全体成员参加的氏族会议作出决定。
探究2:从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为什么还说是人类迈入文明时代?
提示: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奴隶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劳动能够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城市的出现成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字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跃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是人类社会从愚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名师点拨】
1.“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比较
(1)“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人一律平等,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获取食物,有饭同食,有衣同穿,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平等的时期,被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典型特征是生产力极度落后、平均分配、不存在私有阶级。
(2)科学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谓的人类最终的社会,是绝对理想的社会形态。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第二,劳动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第三,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第四,消灭了阶级差别、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第五,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已经失去了其阶级性质。第六,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第七,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名师提醒 之所以把原始社会称之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平等的时期,平均分配、不存在私有阶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都存在剥削关系。但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却并不是文明理想社会。要学会用生产力观点评价社会进步与否。
2.正确理解奴隶社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1)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2)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人类进入有剥削有压迫的阶级社会,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制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使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都表明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3)奴隶社会还出现了城市、文字,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名师提醒 恩格斯: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3.全面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内涵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生产关系
名师提醒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不断解决而又不断产生的。深化改革是解决矛盾的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对点训练】
训练1 对私有制的正确评价是(  )
A.私有制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B.私有制是社会所固有的,是天然不合理的
C.私有制的出现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D.私有制是人所固有的,是天然合理的
解析:私有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并非天然存在的;私有观念也并非是人所固有,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形成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BCD不正确。选A。
答案:A
训练2 发展生产力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这主要是因为(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
C.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解析:AB本身说法错误,生产关系有双重作用,有可能促进,也有可能阻碍。本题考查的是改变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因此C与题意无关。D本身说法正确也符合题意。
答案:D
议题二 人身依附的绳索
材料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材料二 中国的男子,普遍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一)由一国、一省、一县以至一乡的国家系统(政权);(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族权);(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由玉皇上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之为鬼神系统(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探究1: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基础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人身依附的基础是经济依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力落后,小土地生产者难以维持生计,不得不受大土地所有者剥削,从而形成实际上的经济和政治依附关系。这种情况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变得严重。
探究2: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绳索都有哪些?
答案:①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总根子,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②国家制度:封建国家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③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
探究3:在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绳索会不会自行解除?为什么?
答案:不会。封建社会,经济依附十分严重,致使人身依附关系无法破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总根子,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名师点拨】
人身依附的绳索
(1)内涵
人身依附是指:农民(或农奴)在人格上对封建国家、贵族、官僚、地主(领主、封建主、农奴主、庄园主等)存在依赖关系。
(2)原因
人身依附的基础是经济依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力落后,小土地生产者难以维持生计,不得不受大土地所有者剥削,从而形成实际上的经济和政治依附关系。
(3)表现
①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总根子,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②国家制度:封建国家君主专制和等级森严。
③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地主阶级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宣扬“君权神授”,扶植教会势力,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统治。
【对点训练】
训练3 “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
A.奴隶主制度  B.封建等级制度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可以看出是封建等级制度。ACD都与题意不符,因此本题选择B。
答案:B
训练4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束缚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是(  )
①政权 ②神权 ③财权 ④军权 ⑤夫权 ⑥族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④
解析: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是封建社会束缚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所以B正确。
答案:B
议题三 文明的再跨越
 
材料一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capitalism)就是资本归个人私有和雇佣关系。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赚取生产要素创造的利润。以资本家拥有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材料二 “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马克思
材料三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探究1:概括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比较与封建社会的不同点。
提示: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封建制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探究2: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什么?
提示: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探究3:“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为什么还要说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再跨越?
提示: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②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废除了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确立了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取向,这是历史的进步。人类文明实现了又一次跨越。③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剥削,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不可调和,必将会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名师提醒 判断社会是否进步不是看有没有剥削,而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名师点拨】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再跨越?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评价社会进步与否的依据。
(1)资本主义的诞生结束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统治地位,它带来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高举理性原则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它的宗教神学进行了无情地批判。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发展的繁琐哲学和神学的教条权威,在新思想的不断冲击下逐渐土崩瓦解,从而给人类带来了一次精神大解放。
(2)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冲破了落后的封建制度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它开辟了新的道路,建立起全新的生产关系,从而带来了生产力的全面解放。同时,思想上的解放也带来各学科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飞快进步,这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3)资本主义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把曾经封闭割据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开放交融的世界,它使国家与国家之间产生了全新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使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渗透和竞争的新格局。许多国家的工业化和商业化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逐渐形成,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4)有些残酷的是,资本主义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人们开始以价值来衡量一切事物,情感的、非理性的东西被冷酷的、绝对的东西所取代。人们的道德阵地一次次沦陷,道德底线一再被突破。
(5)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剥削,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不可调和,必将会被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
【对点训练】
训练5 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的社会财富。其根本原因是(  )
A.利用了自然力方面的巨大进步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D.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解析: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故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议题四 “最好”与“最坏”的年代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曾经革命性地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创造超出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他们利用科技革命,建立工厂,同时开通运输业,使整个系统联结起来,加速了生产力发展。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通过掠夺无产阶级的劳动获取利益,集聚财富,却相对加深了无产阶级的贫困。从一个角度来说,工人的工作和其本身都已被异化,生产力发展得越快,工人就被剥削得越严重。
探究1:资本主义制度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提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初期,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探究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最好”与“最坏”的年代?
提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扩大和加深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
探究3: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是什么?
提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
【名师点拨】
1.正确理解“最好”与“最坏”的年代
(1)“最好”与“最坏”的年代,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
(2)积极影响: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消极影响:使产业工人的境遇更加恶化,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
①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的方式更加隐秘、更变本加厉:一是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与提高劳动强度;二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这些方式,资产阶级从工人身上获得了更多的剩余价值。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使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而垄断的根本目的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名师提醒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之间可以不受限制地展开自由竞争,国家不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2.比较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1)相同点: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不同点
①从生产资料占有角度看: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封建社会的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②从阶级关系角度看: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工人的处境和地位与奴隶、农民有很大不同,他们是自由劳动者,有选择被哪个资本家雇佣的自由,但没有不被剥削的自由。而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被奴隶主占有、支配;农民依附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但同样受剥削和压榨。
③从产品分配角度看: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不是全部;奴隶主占有全部产品;地主以地租的形式占有农民绝大部分劳动成果。
【对点训练】
训练6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进一步加深了阶级对立
③消除了社会固有矛盾  ④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人类思想的极大进步。但是产业工人的境遇更加恶化,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①②正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资本主义社会没有消除社会矛盾,③不正确。资本主义社会首先维护的是资本家的利益,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④错误。选A。
答案:A
议题五 无法克服的顽疾、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材料一 1929年占美国人口总数1%的富人财富超过美国全部财富的1/3,全年收入大约200美元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收入不到100美元。1920~1929年美国工人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
材料二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30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夜。倾听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的一段对话:小孩对妈妈说:“天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火炉呢?”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父亲现在失业了,没有钱买煤啊!”小孩问:“妈妈,父亲为什么失业呢?”妈妈回答:“因为煤太多了。”
材料三 这是一幅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的照片。他身上广告牌的内容是“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三国语言,我有三年工龄,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三个月了,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经济大危机时,美国一个幽默小品说:在旅馆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出去,旅馆招待员总要先问旅客:“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跳楼?”
材料四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波及所有生产部门,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后延伸到殖民地、半殖民地。整个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损失2 500亿美元,比一战还多800亿美元。美国失业人数高达1 700万。
探究1:结合材料一,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和根本原因。
提示:①具体原因:由于贫富不均,社会购买力不足,但资本家却无法预料到整个社会购买力状况,盲目扩大生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②根本原因: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探究2:结合材料二,牛奶是否真的“过剩”需要倾倒?煤是真的太多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提示:这次经济危机是相对过剩,而非生产的绝对过剩。
探究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表现和影响有哪些?
提示:①表现:股市崩溃;失业人数激增;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等。②影响: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加深社会危机,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经济危机的打击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社会上广泛的精神绝望。
探究4:资本主义的痼疾是什么?自身能否克服?为什么?
提示: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就不能够消灭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进行的变革,都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作出的自我调节。从根本上看,它不可能根治资本主义的痼疾,也无法使资本主义社会摆脱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名师点拨】
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内涵: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家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2)本质特征: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周期爆发的,其主要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名师提醒 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3)表现、影响: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4)产生原因:
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5)无法摆脱:资本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进行的变革,都是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作出的自我调节。从根本上看,它不可能根治资本主义的痼疾,也无法使资本主义社会摆脱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对点训练】
训练7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痼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堆积如山甚至人为销毁
B.生产相对过剩
C.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D.生产的盲目扩大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
解析: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痼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就不能够消灭经济危机。A项是经济危机的表现;B项是经济危机的实质;D项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
答案:C
随堂检测
1.
右图中的生产工具反映了(  )
①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②原始社会的生产水平特点
③原始社会是历史上最早的人类社会 ④原始社会生产工具集体所有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③“原始社会是历史上最早的人类社会”不是图中的生产工具反映的内容;④“原始社会生产工具集体所有”图中未体现。
答案:C
2.以下对原始社会的正确认识有(  )
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最低阶段 ②原始社会平均分配,又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③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理想的“黄金时代” 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是最低阶段。但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并非是理想的“黄金时代”;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
答案:A
3.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是(  )
A.奴隶和奴隶主
B.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D.氏族贵族和战俘
解析: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两大对立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本题考查的是对立阶级A项表述不准确。C是第二个阶级社会出现的,不是第一次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因此排除,D是原始社会的,而原始社会不是阶级社会,因此氏族贵族和战俘不是两大对立阶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4.封建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核心是(  )
A.土地所有制 B.资本所有制
C.分配制度 D.劳动工具的占有制
解析: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B是资本所有制与封建社会不符。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因此C分配制度不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排除。D劳动工具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不是生产关系,排除。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核心,因此本题选择A。
答案:A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  )
A.私有制 B.雇佣关系
C.商品经济 D.手工工场
解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私有制社会,因此私有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排除A;CD都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是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因此,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
A.社会化大生产
B.机器大工业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D.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解析:AB都是生产力的范畴,排除。C属于生产关系,但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选D。
答案:D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
A.生产相对过剩 B.工人失业
C.经济萧条 D.物价上涨
解析: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故选A项。BCD所述都是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而不是本质特征,故不选。
答案:A
8.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生产与市场的矛盾
C.生产与股市的矛盾
D.阶级矛盾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企业过度生产导致购买力相对缩小,造成生产过剩,A是根本原因,C是初期表现,D是最终结果,排除ACD,正确答案是B。
答案:B
课时作业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选择题
1.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  )
A.原始人平均分配消费品
B.在原始社会人人平等,谁也没有特权
C.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D.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是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
解析: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没有剩余产品的出现,就没有阶级、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答案:C
2.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  )
A.人的发展状况 B.地理环境的状况
C.生产力的水平 D.生产关系的性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形态的划分,而不是人的发展状况,排除A。地理环境是纯自然的东西,而不是社会形态,排除B。生产力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但不是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排除C。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答案:D
3.下列事件按因果排序正确的是(  )
①私有制产生 ②剥削产生 ③生产力发展 ④阶级出现 ⑤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⑥个体劳动盛行
A.③⑥①②④⑤ B.③①⑥②④⑤
C.⑥③①②④⑤ D.③①②⑥④⑤
解析:先确定首项③生产力发展,然后尾项⑤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答案:A
4.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形成了地主和农民的两大对立矛盾
B.监狱、法庭、军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奴隶自觉接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
D.奴隶主努力维护和奴隶的和谐关系
解析:在奴隶社会形成了奴隶主和奴隶的两大对立矛盾;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奴隶一无所有,奴隶主不会和奴隶维持和谐关系。ACD不正确。监狱、法庭、军队是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立的暴力机关。故选B。
答案:B
5.奴隶社会是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文明时代取代野蛮时代的一个历史性飞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根本原因在于奴隶制生产关系适应并且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B.监狱、法庭、军队的建立
C.形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阶级对立
D.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
解析:在奴隶社会,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而不是取代,D错误;BC不是对“文明时代”的解读。
答案:A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以及发展变化的方向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 ④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③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扩大化了,错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关系有可能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①错误。②④正确。
答案:C
7.“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这段话(  )
A.突出君主权力的神圣性和决定性 
B.指出君主权力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C.强调君主权力的不可怀疑性
D.体现出对君主权力的无可奈何
解析:材料表达了君权来自上天的赐予,君主命运对国家、民众命运的决定性,选A。
答案:A
8.地主阶级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宣扬“君权神授”,扶植教会势力,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统治。其目的是(  )
A.维护封建剥削制度 B.提高劳动人民的道德水平
C.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 D.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
解析: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统治农民阶级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故本题应选A。
答案:A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于封建社会的晚期,他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以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的先进思想都成为了今天社会的文明进步标志。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并且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整个世界连为一体。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资本主义社会废除了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
②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③地主阶级和资本家的矛盾依然尖锐
④社会基本矛盾是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在资本主义社会,废除了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①②正确。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③④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答案:A
10.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这里“看不见的线”是指(  )
A.资本主义私有制 B.契约自由的形式
C.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 D.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
解析: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雇佣工人的所有者是资本家。而雇佣工人之所以系在资本家的手里,根子就在于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看不见的线”是指资本主义私有制,故本题应选A。
答案:A
11.“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对《共产党宣言》中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有(  )
①这段话否定了人类历史曾经拥有过的辉煌业绩
②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③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创造出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的社会财富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资本主义社会不能解决其固有的顽疾,不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④错误。材料没有否定人类历史曾经拥有过的辉煌业绩。①不选。②③是对题意的正确解读。
答案:C
12.在一家资本主义企业里,假如每位工人每天生产的产品可卖100元,其中12元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工人每天所得工资为3元,那么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为 (  )
A.97元 B.88元
C.9元 D.85元
解析: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为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出其劳动力价格的剩余部分。因而应为12-3=9元。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13.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
①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③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 ④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①②正确。③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并非不可调和。③不选。④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阶段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不选。因此正确答案是A。
答案:A
14.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这种调整(  )
A.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
B.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减轻了
D.使资本主义社会得到永世长存
解析: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但这种调整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5.辨析:奴隶制的建立,使人类从无剥削、无阶级的社会进入有剥削、有阶级的社会,因而是历史的倒退。
答案:(1)此说法错误。
(2)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3)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人类进入有剥削有压迫的阶级社会,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制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使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和城市的繁荣,都表明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4)奴隶社会还出现了文字、城市,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16.材料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材料二 他们除掉自己的劳动力,除掉劳动的手和头,再没有别的东西可卖。
——马克思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
(1)材料一是诗人李绅对哪个社会现象的描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是马克思对哪个社会现象的描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3)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1)对封建社会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这一现象的描述,其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2)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的描述,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3)两则材料共同说明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劳动人民是不可能改变被剥削受压迫的地位的。
17.解放前上海织袜厂,工人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劳动12小时,任务重时,必须劳动14小时甚至16小时,而工人每月拿到的工资,只能买三斗黄糙米。其实,这三斗黄糙米的价钱,只要工人每天劳动2小时就可以创造出来。
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
(1)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础是什么?
(2)资本家是如何发财致富的?
(3)为什么说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隐蔽的,是一种秘密?
答案:(1)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工人遭受资本家剥削和压榨的根子,在于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2)资本家就是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的。除去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叫剩余价值。
(3)资本家发财致富的行为是以“契约自由”的名义,在“公平交易”的招牌掩盖下进行的,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