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部编版必修一教案: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一政治部编版必修一教案: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二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资源简介

科目
政治
课题
第三课第二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实践主题。
能力目标: 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国情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课,能够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坚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
科学精神: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教学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课前准备
教具:
1、常规教具:黑板、粉笔?
2、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导入新课
邓小平在谈到我国改革时曾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我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哪些 理论创新成果?
学生:通读课本并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课讲授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师:首先来了解实践主题
1.实践主题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鲜明主题。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学习一下中国共产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取得理论创新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创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主要内容: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问题2: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什么问题?“三步走”是什么?今天到哪一步啦?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着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进行到第三步了,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为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解读:“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创立: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度解读“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教师总结:我们常说“马列毛邓三,科学发展观”那么十九大之后呢,我们还要加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那这些思想里和我们讲的这些多了什么?他们又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而我们今天将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和毛泽东思想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过渡:我们在上一节课中提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那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地位: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这一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过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结束新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是能够带动中国更好发展的,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涵、地位,以及相互关系,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那么新时代下,我们又该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呢?我们下一节课一起来了解。
板书设计 实践主题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我们国家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的学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