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第三节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有关问题.3.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4.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核心素养发展】核心知识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会用它解决有关问题.3.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核心能力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科学品质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3.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教学重点】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3.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学难点】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学用具】弹簧秤、磁铁、小车、皮球、小磁针、白纸、大头针、火柴棒等,为每组学生准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一)新课导入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以前学过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什么是相互作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甲对乙有作用,同时乙对甲也有作用。学生在课堂上寻找实例来验证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可用实例:1.可以用力拍巴掌,两个巴掌同时感觉到力的作用.2.用橡皮擦擦去铅笔写的字,橡皮擦和纸同时受到力的作用.3.在相互挤压的过程中,弹簧A对弹簧B有力的作用,同时弹簧B也对弹簧A有力的作用.引出今天的内容:牛顿第三定律(二)新课内容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大量实验事实表明,自然界中一切力的现象,总是表现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甲物体施给乙物体一个力的同时,甲物体也受到乙物体施给的一个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也施加了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3.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发生的,切莫以为“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可以用自已的双手对掌体会之)。4实例解析:用脚踢足球,有人说:“只有把脚对球的力叫作用力,球对脚的力叫反作用力才行,因为前者是主动力,后者是被动力,主动力在先,被动力在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主动力与被动力只能说明引起相互作用的原因,并不意味着相互作用有先后之分.二.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2.表达式:(作用力)F=-F′(反作用力),式中的“一”号表示方向相反。文字表达式:A对B的作用力与B对A的反作用力。3.三个性质是:A.异体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各自的作用效果;B.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分先后;C.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的。四个特征是:A.等值:大小总是相等的;B.反向:方向总是相反的;C.共线:总是在同一直线上;D.同性: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同一种性质,同时出现,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物体的物体质量大小、作用方式(接触还是不接触)、物体运动状态及参考系的选择均无关.练习1.下面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B.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只有物体接触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1.D2.(多)用水平外力F将木块压在竖直墙面上而保持静止状态,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块重力与墙对木块的静摩擦力平衡。B.木块重力与墙对木块的静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外力F与墙对木块的正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木块对墙的压力的反作用力与外力F大小相等。AD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走路时,地对脚的向上的作用力大于脚蹬地的向下的作用力B.拔河时,胜方对绳子的作用力大于败方对绳子的作用力C.物体A静止在物体B上,若A的质量是B的质量的10倍,则A作用于B的力是B作用于A的力的10倍D.以卵击石,石没损伤而蛋破,但鸡蛋对石块作用力与石块对鸡蛋的作用力大小相等3.D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间的关系1.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两个力没有因果关系。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平衡力关系的不同点主要有:(1)作用对象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而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2)力的性质是不相同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平衡力中的两个力不一定同性.(3)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由于作用在不同的研究对象上,所以它们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而平衡力中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它们的作用效果是可以相互抵消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平衡”的真实体现.(4)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生、同灭、同变化的,而平衡力都不一定要有这种关系,它可以一个力消失而另一个力独立存在.同时也可以一个力不变而另一个力变化.4.关于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认识,正确的是()A.一对平衡力的合力为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合力也为零,作用效果也相互抵消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且性质相同,平衡力的性质却不一定相同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且一对平衡力也是如此D.先有作用力,接着才有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却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4.B5.甲、乙两人发生口角,甲打了乙的胸口一拳致使乙受伤。法院判决甲应支付乙的医药费。甲狡辩说:“我打了乙一拳,根据牛顿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乙对我也有相同大小的作用力,所以,乙并没有吃亏。”那么这一事件判决的依据在哪里?A.甲打乙的力大于乙对甲的作用力,判决甲付乙的医药费B.甲打乙的力等于乙对甲的作用力,但甲的拳能承受的力大于乙的胸能承受的力,乙受伤而甲未受伤,甲主动打乙,判决甲支付乙的医药费C.甲打乙的力等于乙对甲的作用力,甲的拳和乙的胸受伤害程度不相同,甲轻而乙重,判决甲付乙的医药费D.由于是甲用拳打乙的胸,甲对乙的力远大于乙胸对甲拳的作用力,判决甲付乙的医药费5.B四、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示意图,这就是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时只分析物体受到的力,而不分析它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力,但可以通过分析施力情况而求出受力情况。2.力学中三种常见作用力(1)重力:任何物体都受重力,方向竖直向下。(2)弹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互挤压,就会产生弹力。其方向与接触面垂直。(3)摩擦力:当接触面粗糙且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面处就会产生滑动摩擦力或静摩擦力。其方向与接触面平行。3.受力分析的顺序(1)先分析重力,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2)再分析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围绕研究对象观察,看研究对象跟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对每个接触点(面)分析是否有弹力;若有弹力再分析是否有摩擦力。(3)最后分析其他外力。4.受力分析时的注意事项(1)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加的力。(2)只分析性质力,不分析效果力。(3)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出施力物体。(4)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5)分析一个系统的受力情况时,注意区分内力和外力。(6)如果一个力的方向不易确定时,可先确定该力的反作用力,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确定这个力的方向。6.如图所示,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作用且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其中有一对平衡力B.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其中有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物体受四个力作用,其中有两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物体受四个力作用,其中有两对平衡力6.解析:选D 物体受重力、桌面的支持力、水平向右的拉力F,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所以物体在水平方向除受水平向右的拉力F外,还必须受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所以物体共受四个力的作用,选项A、B是错误的。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所以物体所受的四个力中不可能构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因此选项C是错误的。物体水平方向上受向右的拉力和向左的摩擦力,其合力为零,为一对平衡力。竖直方向受重力和支持力,也为一对平衡力,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7.物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并叠放在质量为m的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桌子受到A和B的作用力,它们的合力等于(m1+m2)gB.桌子受到B对它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等于m2gC.地面对桌子的作用力的大小等于(m1+m2+m)gD.桌子受到重力作用,大小等于(m1+m2+m)g7.解析:以桌子为研究对象,它受到三个力作用,分别是重力mg,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FN1,物体B对桌面的压力FN2。由于桌子静止,所以FN1=mg+FN2。再以AB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重力(m1+m2)g和桌面的支持力FN2′,又因为FN2′=(m1+m2)g,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FN2=FN2′=(m1+m2)g,所以FN1=(m+m1+m2)g,故C对,A、B、D都错。答案:C五、板书设计六、作业布置课堂作业:课本p71全部七、小结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